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岩骨茶香竞风流
——记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才、省高层次人才、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游玉琼

   “没有什么事情比做茶更让我有兴趣。”游玉琼说。
  ——题记
  成为非遗女性传承人
  “我的爷爷、外公都会制茶,我是浸着茶香、泡在茶缸里长大的。”游玉琼生长在武夷山市星村镇,这里素有“武夷岩茶第一镇”之称,是武夷山地区的种茶、制茶大镇重镇,是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故乡,茶叶种植、制作历史悠久,清代以来茶行云集、茶叶贸易兴旺,武夷岩茶从这里行销全国各地,并经福州,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但是,由于战乱等原因,近现代以来,武夷岩茶一度消寂了下去。
  1985年,游玉琼的父亲游永生抱着“试一试”“为大家闯一条路”的决心,承包了村集体的一家小制茶厂,命名为“永生茶厂”(以下简称“永生”),而永生招来的第一名工人,就是厂长的女儿——游玉琼。
  游玉琼从小耳濡目染,对制茶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悠悠茶香更是有着一份常人难以理解的感情。家里的茶厂一敲定,游玉琼便立马辞掉了乡镇“吃公家饭”的工作,对游永生说:“我要到厂里来上班。”那一年,她17岁。
  游玉琼最初只是在厂里帮父亲做一些管理、后勤上的杂事。但没过多久,游玉琼就发现,厂里没自己的技术,“制茶都是靠聘请来的制茶师傅”。茶厂没有核心技术肯定是干不长的。“我要学制茶。”游玉琼对父亲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岩茶制作工艺分为初制、精制两步,其中初制工艺又有采摘、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等,精制工艺有拣梗与黄片、分筛、复拣小梗与黄片、焙火、吃火等,有大大小小二十道繁复工序,“光做青一道,就需要人10多个小时盯住”,没有决心与毅力,是坚持不下去的。游玉琼说:“茶叶制作工艺有两个特点,一是季节性,采茶制茶季需要24小时连轴转,山场大、品种多的,要持续一个多月。二是累积性,上百个品种,今年做了,你要全都记住怎么做,到明年能复制、改进,从学徒到技师再到师傅再到大师,光是从‘不会’到‘入门’就要三四年,没有再15年的积累,达不到。因为很多女性承担着繁重的家庭劳动,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投进去,所以早些年女制茶师很少。”
  但游玉琼坚持了下来。在帮助父亲打理茶厂的同时,她师从当地茶叶局技术员王其贤、一代业内审评大师陈书省、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德华等名师学习武夷茶制作技艺,还向自家厂里的老师傅学习,并常与自己的祖父、父亲探讨制茶工艺的细节……一手拿账本,一手拿竹筛,厂里的新品种研发、新工艺探索、新设备设计,游玉琼都坚持在第一线参与。这条路,她一走就是30多年。
  机会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1999年,游玉琼在首届武夷山茶王赛中一举夺得水仙茶王桂冠;2000年,游玉琼又蝉联水仙茶王荣誉,成为至今唯一一位水仙茶王“双冠后”;2006年,40岁的游玉琼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成为其中唯一的女性传承人。
   打造“百年老店”核心竞争力
  从到永生茶厂上班的第一天起,游玉琼就有一个心愿,她要把眼前这个只有10几个工人的作坊式小茶厂,“做成百年老店。”
  1990年,游玉琼为永生申请了商标——戏球。戏球商标采用带有浓厚传统风格的“双狮戏球”图案,既代表了武夷山著名景点“双狮戏球”,又指明了游家山场的所在位置——八曲岸边的戏球坑。向着百年老店迈开了第一步。
  光有商标是不够的,百年企业关键“靠企业核心竞争力”。游玉琼对茶企的核心竞争力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她说:“茶企的竞争力有两种,一种是技术竞争力,比如摇青这个环节,老茶人说‘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就是当时的温度、湿度、鲜叶含水量来掌握火候,同样的茶青,不同的人摇结果不同,里面就是技术;还有焙火环节,运用不同的工艺,能焙出花香、花果香等不同香型,这都是技术竞争力,但技术可能掌握的人会不止一个,同种技术也可能你掌握一部分,我掌握一部分,不是独家的。而另一种竞争力更关键,就是研发竞争力,也就是我常说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其中最重要,就是独特的品种,是独一无二的。”
  武夷茶有三个当家品种:水仙、肉桂、大红袍。1998年,游玉琼开始培育研发一种全新的、属于永生独有的金佛品种,为此她专门在厂里成立一个金佛岩茶研究所,从胚胎选育开始,她全部亲力亲为,与一线师傅一起工作。2008年,一种兼有肉桂高香和水仙醇厚,又具有自己独特香型的金佛品种终于上市并一举成功,在多次评审比赛中表现稳定而出众,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从此,金佛系列成为了戏球商标产品中的精品系列、拳头系列,更于2013年作为非遗传承人代表作成为国家博物馆藏品,也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第二款大红袍。游玉琼经过与茶叶品种专家多年合作,又研发成功“玉琼”品种,与“金佛”一起,成为游玉琼的代表性品种,也蕴含着游玉琼对“百年老店”的一份坚守与期许。
  为传统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人加工、饮用茶叶及茶汤的历史最早可以溯到先秦时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制茶业是不折不扣的传统产业。但游玉琼作为传统行业中的“新茶人”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条真理,对于传统行当仍然适用,为传统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一定可以让它在现代社会中飞得更高更远。
  茶叶挑拣,是茶叶加工的一道前期工序,就是按照一定标准,把采摘过的茶叶中不符合要求的杂质挑拣出来去掉。传统上这道工序需要完全依靠人工完成。游玉琼说,2000年初,光永生一家,就要雇佣挑拣女工超过500名,常遇到人手紧张的问题,而当时永生一年的茶叶产量“才八九万斤”,季节性爆发增长的用工矛盾十分突出。
  2008年,苦于国内还没有厂家研制生产茶叶挑拣机械的游玉琼找到了一家韩国厂家,委托他们研制茶叶挑拣机。2009年,茶叶挑拣机研制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游玉琼在永生公司组织一场现场推广会,省农业厅以及南平市、武夷山市有关方面出席了推广会。推广会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经过现场演示,茶叶机械挑拣引起了武夷山各大茶企的强烈兴趣,当场就订购了十台。会后,还有许多家没有订到货的企业,纷纷找到游玉琼,愿意付租金请永生用机械帮他们挑拣茶叶。
  茶叶挑拣机的成功,让国内厂商看到了传统茶企对现代化技术改造的热情和市场,纷纷跟进,很快就研制投产了国产茶叶挑拣机。国产茶叶挑拣机挑拣净度能达到98%,加上政府农机补贴,价格只有进口机器的40%,真正做到了价廉物美,在所有茶区全面推广开来。
  茶叶挑拣机的成功,只是游玉琼实践自己为“传统行业插上科技翅膀”信念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游玉琼在研发新型茶技专用机械的道路上不断开拓,使永生在传统行业中率先迈入全流程全自动生产的行列,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和提高。1999年,当武夷山地区所有茶厂都还在传统人工采茶时,游玉琼就上马了武夷山第一台采茶机,开展机械采茶,前不久,永生公司与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新一代采茶机已经通过工程试验,采茶效果可以达到乌龙茶标准采摘要求,完全可以媲美人工采茶;2001年,游玉琼拥有了闽北地区第一条乌龙茶生产流水线,茶叶的精制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流水作业;2009年,游玉琼又通过集成创新,试验成功了武夷山第一条毛茶生产流水线,并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1年,游玉琼电脑做青控制系统研发成功,再次获批国家专利;现在,游玉琼正在与留学英国主修大数据技术的儿子一起,探讨如何使大数据“嫁接”武夷制茶工艺的保护、传承。
  我们问,您为什么对科技这么感兴趣?游玉琼回答说,主要不是兴趣的问题,是时代要求我们这么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夷山茶产业时,提出了“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期望和要求。“三茶融合”是茶产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总书记说出了我们每个茶人心声和心愿。
  留住一份“妈妈的味道”
  踏入茶界30多年,游玉琼说:“我最看重的,还是非遗传承人这个称号。因为对于我来说,它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义务,时刻在提醒我:你有责任把这个传统传下去。”
  因此,游玉琼投入大量精力在制茶工艺的科技改造的同时,非常注重保留武夷茶传统的“韵味”。由她一手调教,得到了游玉琼制茶技艺“真传”的儿子方舟这样评价她:“妈妈有时候真是个‘传统控’‘味道控’。”
  武夷茶的味道是什么?什么是传统的武夷岩茶?这个问题,许多武夷资深茶人都在思考、总结。游玉琼说:“武夷茶的传统,从制茶的角度来说,就是使用传统工艺制作、冲泡出来的,带有果香特征的茶,这就是武夷茶的传统,是一辈辈老师傅摸索总结出来的,它就在那里,不以你喜欢不喜欢为转移。”
  “茶叶,还有那个传统技艺,都是充满生命张力的。”游玉琼把每次制茶都当成一个与有生命的东西链接、交流的过程,她从内心亲近茶、感受茶、体验茶,用双手接触生命,用内心与老茶师们一代代传承提炼出来的传统技艺进行深入交流。她说,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传统的认可。”
  平时有客人来,游玉琼总会找机会给客人们泡上一泡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武夷岩茶。喝茶是一种心境,一种理解,是一种生活方式,里面有大智慧。游玉琼与客人们纵论茶道,谈古论今,总可以找到让人们接受、喜欢上传统武夷茶的方法,“传统茶艺是自然的、纯粹的、美好的,能让人们得到最大程度的精神满足,因而也一定是大众的。它与创新并不排斥,传统是魂,创新是形,相伴相成。”
  游玉琼不止一次回忆小时候围在大人身边泡茶、喝茶的情景,那种“儿时的味道”至今还留在她的舌尖。这种体验,游玉琼希望一代代后人也能体会到:“三百年、五百年后,当有人想喝最传统的武夷茶时,我们家的茶厂,就会有这么一帮人能做出来。就像妈妈的味道,永远萦绕在你的味蕾中,不会消散,让所有喝茶的人都记住武夷山的味道是怎样的。”
  (特约记者 段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