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地生金
冯先伟在工作中
近日,福建省创新研究院中科育成中心主任、福建省中科育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先伟,被福建省人社厅确认为省直单位2023年第一批省级高层次人才。
“国家前期投入大量经费,科研人员也花费很多精力,研发出先进的科技成果。但一项科技成果从理论创新到研发出实验室的样品,从样品再到批量制造出产品,从产品再到生产出市场认可的商品,这个过程是需要企业参与其中的。如果企业不愿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那么这个项目便只能停滞不前,仅仅留存在一篇论文、一张专利证书、一纸成果鉴定表、一本荣誉证上,这是极为可惜的。”冯先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家将很多资源倾注到科技成果产出的过程中,把‘钱变成纸’,我们必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协助科研院所和高校,把‘纸变成钱’,让科技成果服务社会,转变为先进生产力。这就是我们团队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我们正在践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奋斗目标。”
从研究天与地,到研究人与事
冯先伟出生在瓜果飘香的新疆石河子,成绩优异、温文尔雅的他一直是家长和老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2001年,他考入中国科学院,成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开始自己长达8年的科研时光。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卫星拍下图像后,他需要做数据技术分析,研究土地的变化、河道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帮助大众完成有效地理信息的获取。在这个细分的专业领域里,冯先伟先后完成了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回忆起科研经历,他表示:“那是人生中最单纯快乐的时光,每天只需要和卫星影像、计算机打交道。”
2009年博士毕业,他成为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的一员。机缘巧合之下,他进入科研计划财务处负责科研管理工作。从科研人员转变为管理人员,他在心理上有过一番思想斗争,是研究所领导的一句话让他坚定了信念——“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有一线科研工作经验的人来从事科研管理,只有经历过被管理、从基层成长起来的科技干部,才能更理解科研人员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几经衡量,他选择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
科研攻关和科研管理,两字之差,却相去甚远。科研攻关只需要专攻某个细分领域,不断做精做深。而科研管理则要涉猎研究所的全部学科领域,分支繁多,需要掌握更多跨界的知识和信息。此外,对冯先伟而言,起初最大的困难是需要接触更多的人与事。从研究天与地,到研究人与事,他疯狂恶补管理学知识,学会和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上级和地方的科研科技管理部门、企业家沟通交流,以期更好地帮助团队、研究所去争取更多科研和政策资源,更好地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018年,工作表现杰出的冯先伟被调往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主要负责分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对接福建区域研究所工作。他每个月都会从上海到福建,帮助这里的科研机构更好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几年下来,不仅推动了分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与福建结下不解之缘。
在这一行扎根越深,冯先伟越能理解,从事应用型研究的科研人员最急需的是什么——只有让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充分发挥各类科技成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让科研人员的心血结晶变成肉眼可见的高科技产品和商品,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更有意义。但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领域太多,影响因素也很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搭平台、聚资源、促产业,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又有哪一步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呢?
带领团队摸石头过河
2021年1月29日,福建省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创研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福建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大探索,在省内没有先例可依循。作为全省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和试点单位,省创研院求贤若渴。在中国科学院学习和工作20余年,长期从事高端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的冯先伟,无疑是省创研院眼中的最佳人选,于是第一时间向他抛出橄榄枝。
省创研院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也让冯先伟眼前一亮,作为全国首家省级并带有行政级别的平台,它的协调性、可持续性以及灵活操作性是别的平台无法比拟的。隶属于省创研院的中科育成中心,是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可以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获取精准的企业技术需求,再将这些需求与研究所对接,服务对象的范围也扩大到遍布全国的科研院所。冯先伟相信,这个新平台能带来更多机会,创造更大可能,便毅然辞掉别人眼中的“铁饭碗”,只身一人欣然奔赴福建。
作为省创研院的首位省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冯先伟具有丰富的技术转移、平台建设和产业园运营的实践经验,他深知科技成果转移需要依靠团队力量,在接手中科育成中心后便立刻开始组建本地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团队。中科育成中心作为研究院的第一个二级机构,迫切需要吸纳一批懂技术、懂企业、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并将他们逐步培养成专业的技术经理人。
团队成员们多是新手,大家一起摸着石头过河,在实战中不断升级能力。他们通过大量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与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匹配,并结合地方产业特点,了解地方产业政策,将项目引进落地,与投资人共同开展培育和孵化,推动产业发展。最终,将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和地方政府这四方面诉求糅合在一起,求同存异,凝聚成共同目标,合作共赢。冯先伟解释道:“简单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为科技成果项目落地转化提供‘一条龙’保姆式服务。”
从最初的牵线搭桥到最后的成果产业化,每个步骤,团队成员都会展开热烈讨论,并及时总结,形成文字报告。冯先伟总是以需求为根本,以目标为导向,通过张弛有度的管理,让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不需拘泥于形式。目前,这个年轻的团队正在逐步壮大。
“我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块没有任何经验,全靠冯主任手把手带我入行。”中科育成综合管理部副部长吴慧君告诉记者,他们大多都是由外单位调入的新人,由于专业知识受限,时常把握不准工作思路。冯先伟总是不厌其烦、见缝插针地从各专业领域、各角度为他们解读政策,帮他们理清思路,引导他们进行项目对接。
“冯主任总是那么成竹在胸,他给整个团队提供了巨大帮助,对我们职业生涯的影响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是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针。”这是吴慧君发自内心的感谢,她说这也代表了团队每位成员的心声。
为建设新福建交出满意答卷
服务于生物医药领域的福建亿彤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做体外诊断的企业。中科育成中心团队了解到他们有技术方面的需求,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走访调研。听取企业负责人和车间主任的汇报后,他们回到中科育成中心,从100多家研究所的成果库里匹配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一项研究,初步研判可以解决亿彤生物的技术需求。于是他们联系到宁波材料所,邀请他们来福建,请他们把科技成果和人才团队一起带来,并给予当地政府给出的最优惠政策,给他们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过程中,他们缺场地,我们就协调政府部门帮他们找场地;他们缺资金,我们就协调投资机构帮他们找资金。”在中科育成中心团队的鼎力支持下,亿彤生物和宁波材料所很快达成共识,完美谱写合作共赢新篇章。
冯先伟带领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实体化运行,已成功对接中科院机构36家,促成省创研院与7家中科院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80余次,服务福建企业100余家,并先后促成8家中科院所单位的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与省内的17家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当前,中科育成中心正在与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建设“东南科学城中科育成共建共享创新中心”,共同吸引培育优质的创新项目,支撑高新区打造“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
“福建的营商环境、经济体量、经济增长速度都是全国领先水平,但从科技供给来说,福建有个明显的短板,就是全国排名靠前的大学和研究所的数量较少,这和福建的经济体量是不匹配的。”提到新福建建设,冯先伟认真说道,“福建有很多民营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相当旺盛,但是科研供给却相对短缺,我们中心的宗旨其中有一条就是,希望能把省外一些大院大所的人才和项目引入福建,帮助福建企业提升产品的科技品质,也为推动福建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为早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冯先伟每天都在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行程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加班完成的工作,会发给主任进行最终审核,我常常是第二天醒来才发现,冯主任一直不眠不休改到凌晨。”吴慧君表示,中科育成中心成立之初,繁杂之事多如牛毛,冯先伟不仅要处理诸多事宜,还常常为项目奔波出差,一忙起来便废寝忘食。
生活中的冯先伟,依然是那个初心纯粹的科研人,除了工作,生活单纯得只剩下吃饭、睡觉这些必要的事情。节假日期间,他就会坐三四个小时的高铁回上海,陪家人陪孩子。为了事业,牺牲了很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这是他心中最大的缺憾。
“国家现在很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的培养,提出到2025年,要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超过10万人;打造职业技术经理人队伍,各类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相关机构从业的职业技术经理人不少于1万人。”冯先伟表示,“作为新福建千千万万建设者中的一份子,我感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科育成中心也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参与,携手为科技强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