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小县城有了大专家
“名医工作室”提升浦城医疗服务水平
  本报讯“多亏了黄大夫的帮助,我预计半年后就能返回工作岗位。”日前,在浦城县中医医院黄德清名医工作室,市民敖女士对治疗效果颇为赞赏。
  去年5月,敖女士不小心从楼上摔下导致全身多处骨折,手术后只能依靠轮椅出行,辗转多家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效果都不理想。去年9月,她得知该名医工作室落户浦城县中医医院,便慕名前来。
  黄德清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的专家,他为敖女士制定了系列康复方案,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敖女士目前已能独立下地行走。
  敖女士的经历,得益于浦城县近年来柔性引进高层次医疗专家人才的创新实践。该县柔性引进高层次医疗专家人才,打造一批“名医工作室”,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柔性引才赋能学科建设。按照“填平补平”原则,针对医疗卫生领域人才短板,浦城县主动对接上级优质医疗资源,多渠道多形式柔性引进高层次医疗类人才,以加强医疗薄弱学科建设为重点精准引才,制定《浦城县高层次人才名医名师评价认定和支持办法(试行)》,靶向引进心内科、消化内镜、胃肠外科、康复医学、中医学、妇科等学科医疗类人才,成立以名医命名的“名医工作室”,每年分别给予国家级、省级、市级“名医工作室”20万、15万、10万元经费支持。摸排浦城籍在外医疗专家人才,建立健全浦城籍在外人才信息库,建立领导干部登门拜访、电话联系、微信联络等机制,织牢“乡情”“乡愁”纽带,吸引在外专家学者携优质医疗资源回乡反哺,目前已引进12个“名医工作室”,其中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潘丽贞、福建医科大学康复医学主任黄德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吴建斌等3人为浦城籍医疗专家人才。制定《浦城县进一步加强人才服务和引进教育、医疗、产业类人才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提升人才安居保障,组建专门服务工作队,明确人才专职联络员,建立“一对一”结对联系特聘专家和人才制度,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建立名医工作室需求动态数据库,在项目研发上给予政策支持,在项目列支上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在工作上给予充分权限。
  健全制度立足长远发展。建立健全名医工作室管理制度,不断推动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在名医专家选聘认定上,注重德才和能力,坚持科学规划、循序渐进、择优引进原则,实行聘期目标考核管理,明确名医工作室领衔人及其成员承担的职责与义务,每月完成名医病案10例,每年发表相关论文不少于1篇,总结特色诊疗项目至少1项。建立名医定期考核评估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每一年为一个管理周期,周期期末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继续聘用。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名医工作室管理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工作对接及名医工作量统计、资料收集汇总与建档,制定完善《名医工作室实施方案》《名医工作室工作制度》《名医工作室人员岗位职责》等管理制度,对名医工作室的工作流程和经费管理作出指引和规定。强化诊疗服务,名医工作室专家团队制定坐诊时间计划和定期查房制度,每月2次、每次2天定期开展坐诊问诊,建立独立的门诊记录档案和查房记录档案。依托名医工作室学术讲坛,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开展疑难病会诊、优势病种等特色诊疗服务。截至目前,已开展学术讲座66次、教学查房217次、疑难危重病例会诊44次、完成手术演示56台及义诊14次。
  名师带徒构建人才梯队。以名医工作室为抓手,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优选骨干强化人才梯队建设,以事选人、立破并举,精挑细选筛出以“病人”为中心,医德高尚、责任心强,工作表现优异、专业实践能力强,年龄45周岁以下,并具有改革创新、团结协作精神的“好苗子”,参与到名医工作室各项活动中。实行“师带徒”模式,采取学术讲座、教学查房、手术示教、跟医侍诊等多种形式,言传身教培养一批技术精良、医德高尚、社会认可的本土医疗技术骨干。同时,发挥医疗专家“带头人”“引路人”作用,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培训,本土医疗人才已能常规独立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永久起搏器植入和胃肠肿瘤根治术等手术,部分疑难病例由相关名医工作室导师团队牵头解决。探索“名医带名科,名科创名院”的发展思路,借助上级医院的人才、技术、经验等优势,以人才带学科、以学科建团队,培养一批本土中青年技术骨干和临床学科接班人。自引进名医工作室以来,开设难治性不孕不育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服务赢得病人好评,CT引导下肺结节穿刺活检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和心内介入手术等技术,填补了浦城县胸外科、消化内科和呼吸科等领域多项空白,每年递减转院患者1000余人,结余医保基金1000余万,为患者节约自付金额及各项家庭支出费用800余万元。
  截至目前,浦城县已引进12名医疗专家和20名团队成员,投入175万元建立12个“名医工作室”,培养46名骨干医师,开展手术救治738人,坐诊接诊3947人。
  (通讯员 廖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