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为非遗注入“青春力量”
——记“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首批入选人张升华
张升华(右一)上台领取证书

  6月6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和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锦绣山西多彩非遗”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期间,主办方发布了“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度入选名单,并为入选首期计划的20位青年非遗传承人授牌。
  据悉,“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度共计806人申报,项目确定有效申报共719人,申报人整体技艺水平较高,具备较大成长潜力。经专家组初选、复选、面试及项目管理委员会审定,最终遴选出首批扶持的青年传承人20人。其中,闽侯县荆溪镇厚屿村的张升华是福州市唯一入选的青年传承人。
  传承家族技艺雕填髹饰造精品
  在闽侯县荆溪镇厚屿村的一座老宅子里,笔者见到了张升华,当天,他正和父亲张家文一起用推光技艺为一对高达3.1米的雕填镶嵌凤穿牡丹大对瓶进行最后的“美容”。
  笔者用手抚摸瓶身,发现瓶身起伏的图案居然没有任何的凹凸感,原来这是采用濒临失传的雕填镶嵌技艺加工而成。作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升华主攻这种技法。
  “脱胎上百道工序,这种技法在漆艺技法中颇具特色,涉及美术设计、绘画、雕刻、髹漆等多个领域。”张升华表示,他在传统雕填镶嵌技艺的基础上,创新用贝壳、蛋壳作为镶嵌材料,让普普通通的贝壳化身为美丽的凤凰羽毛,产生的效果别具风韵,让整个花瓶更加靓丽。
  “完成一件漆器作品是非常繁琐的工程,需要极大的耐心,短则数星期,长则一两年,像这种大花瓶表面的装饰物完成后,还需刷几遍透明漆,来使漆器表面恢复平整,这个过程需要两年时间。”张升华坦言,这项技艺不但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可他大学毕业后却主动接过父辈衣钵,用一生去传承,因为这项技艺是他们家族的荣耀。
  “我的祖父张国潮是脱胎漆器鼻祖沈绍安第五代传人沈幼兰的女婿兼学徒,传承了沈家大部分的技艺。父亲张家文承袭家业,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创作创新,现在已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我从小耳濡目染,对脱胎漆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升华说道。
  小到脱胎漆器“小十五宝”,大到高3.6米的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镇馆之宝雕填缠枝牡丹大花瓶脱胎漆器……张国潮、张家文、张升华祖孙三代,用数十年如一日的传承和坚守,制作出无数精美的脱胎漆器艺术品。
  如今,张升华作为青年传承人更是传承了父亲的全套技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经过反复研究、改善原料,张升华将雕填工艺提升到了新高度,避免了雕填过程中易裂变的缺陷。2014年,其代表作四方形雕填花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
  注入青春力量闽侯漆器美名扬
  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如何传承下去?如何为非遗注入青春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真正融入当代生活?……这些是张升华不断思考的问题,这些年他对漆艺传承发扬可谓不遗余力。
  他和父亲张家文一起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老观念,成立张家文脱胎漆器大师工作室,和林敏丽等7名中高级脱胎手工技师签订《师徒协议》,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他还曾负责福建技师学院2012级和2013级脱胎漆艺专业定向委培学生的实训技术指导,并承担行业大师带徒传艺工作,培养漆艺专业技能人才。
  “福州大学城建在我们闽侯县,人才是这里最大的优势。我希望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与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培养更多的漆艺人才,让我们的老手艺不断传承下去。”张升华说道。
  近年来,闽侯县金鱼产业迅猛发展,闽侯县也获评为中国金鱼之乡。张升华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推动“闽侯金鱼+漆艺”艺术创新实践。在他看来,传统的福州漆器技法“暗花”,能够巧妙地展现金鱼在水中若隐若现的感觉,著名的“气死猫”系列脱胎漆器作品,正是运用了这项技法。这些年,张升华将闽侯的兰寿金鱼、熊猫蝶尾金鱼等特色品种融入脱胎漆器作品中,让闽侯金鱼文化与“漆艺非遗”交融共振,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未来,县里计划建设金鱼文化产业园,这是个通过金鱼文化展示漆艺文化的良好机会,我希望通过设计创作更多作品,将闽侯金鱼与福州脱胎漆器两张烫金名片巧妙融合,让传统脱胎漆器更好地融入生活之中。”张升华激动地说。
  借着入选“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的机遇,张升华将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资金、项目上的支持。他期望借此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人才梯队建设,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代代相传,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圆青年人的脱胎梦。
  “当初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镇馆之宝,是我们30人耗时5年8个月挑战极限制作出来的作品。如今我还想再次挑战,制作5米高的脱胎漆器大花瓶,而这需要更大场地,更多的脱胎漆器技艺能手一起创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的这个梦想可以实现!”展望脱胎漆器的未来,张升华信心满满。 (通讯员 陈堡 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