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之源
蕉城区探索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用才机制

  本报讯 如何使各类优秀人才集聚乡村,共建美好家园?宁德市蕉城区秉持“实用即人才”理念,探索柔性引才方式,打破部门、行业、体制等壁垒,突破地域、身份、专业等界限,近期选派了首批68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进乡入村,通过人才杠杆撬动资源、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赋能乡村振兴。
  企业家来乡村致力发展“粮食+”
  在乡村这个广阔天地,尽情施展才干,既是组织的重托,也是群众的期待。对于蕉城区赤溪镇黄田村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章诗陆来说,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增加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一地多收”,促进村集体、农民、企业增效,是他最想做的事。
  赤溪镇享有蕉城“粮仓”之誉,拥山揽水,生态优美,农业基础厚实,这也为从事农业产业的章诗陆提供了大舞台、大平台。
  “该种粮食,抓住季节就要立马种,该利用的良田,一亩也不能荒。”今年年初,还不是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的章诗陆与黄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共同出资成立宁德头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投资165万元打造了“黄田粮蔬产业联盟基地”,该基地位于赤溪镇黄田村雁乐溪畔,占地面积130亩,设有高优粮食示范片、蔬菜良种实验展示园、宸玥劳动教育研学基地3个专区。
  恰巧的是,蕉城区也正在实施“人才回村赋能乡村振兴”工程,以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等方式,公开向社会各界选聘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把那些既有浓厚爱农情怀,践行兴农之志,想在广大的农村舞台一展身手的各类人才吸纳进来,并依托自身创办的企业、农业基地以及技能专长,为乡村发展出智出力、牵线搭桥,投身到乡村一线建功立业,而这一工程正“打到了”章诗陆的心坎上。
  “来当特聘指导员,就得真正为村子的发展想出路。”章诗陆认为,乡村要振兴,立足“土特产”做强农业很关键,撸起裤腿下田干活,头顶阳光脚踩泥巴,这让他感觉安心。“粮食+”为方向,深入推广“粮蔬轮种”模式,是下一步要做的事,与此同时,发展优质粮蔬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打造“粮蔬”产业发展新模式,正是当下的目标,希望能助推当地走出一条循环农业发展之路,推动黄田村以及周边村的产业振兴。
  乡贤来治理做好公益“热心人”
  在美丽的海岛三都镇,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成效十分明显,走出了一条依法养殖、科学养殖、环保养殖的路子,三都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期,在产业发展的同时,社会公益事业也让小岛充溢着人情温度。
  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三都本土人刘友尧,从2021年任三都镇商会会长开始,便积极参与扶危济困活动,情系桑梓,反哺家乡,为家乡发展出钱、出力。
  “任人为贤,量才为用”是蕉城广招人才的要义之一。既要当好乡村治理的“热心人”,又要发挥人头熟、村情熟,以及声誉、威望的特点,利用返村时间开展入户走访,了解乡亲诉求,多听意见建议,帮助做好平息纷争、化解矛盾、教育疏导等工作,维护农村稳定有序的环境;还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以冠名资助、公私合作、筹资捐赠等形式,多关心关爱孤寡、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协助办好“孝老互助食堂”,促进乡村民生公益事业和慈善公益事业双发展。
  而这些,对于刘友尧来说,这些事他一直在做。近年来,刘友尧发动各成员企业家筹措资金32万元,为三都中心小学配套教工宿舍空调、床铺等设施51件套,捐资5万元为三都中学添置教学设备;带头认领4位失独家庭子女,帮助解决生活及学业上的困难;资助一位厦大新生及一位大专学生,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筹措资金160万元,在三都镇港口村建设乡村休闲广场;参与“我在宁德有亩田”活动,在三都镇认领20亩耕地。
  “我将竭尽所能,履行好职责,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对刘友尧来说,被选聘为蕉城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定点帮扶家乡,这是组织的信任和肯定,也是乡亲们对他的期许。
  科学家圆心愿“引智”“引资”谋发展
  发展是解决农村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在选人、用人方面,蕉城区制定了《蕉城区选聘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实施方案》,全区各乡镇(村)在外企事业单位专技人才、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等,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由组织部门牵头,蕉城区驻沪党工委、乡镇党委具体落实,通过“一对一”对接,鼓励有意愿的人才回村担任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
  这项制度,不仅利乡,也给广大在沪党员、乡亲乡贤提供了回报桑梓的途径和舞台。今年初,张雄接到了区驻沪党工委书记谢基文的电话,邀请他加入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行列,张雄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张雄自幼在蕉城区生活、读书,曾在原洋中公社凤田大队插过队。恢复高考后,他成为首届大学生,同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期间,他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留过学,在英国格拉斯歌大学当过访问教授,专业是建筑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主持过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是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已有多项科技成果在福建省落地实施,在厦门市、漳州市和三明市有与大型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基地。
  “至今没有与宁德,特别是蕉城的企业合作,没能报效过养育的故土,一直是埋在内心的愧疚。”张雄心中的遗憾,现在有了了却心愿的地方。
  展开调研是他工作的第一步。他深入认识地方资源、了解地方需求,发现和挖掘地方市场和优势,通过“引智”把生态环境材料、良田改造等技术项目带回家乡;通过“引资”推动中药材、甜菊叶等适合蕉城农村的种植项目落地。“要发挥自己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同济大学建筑材料研究所原所长的资源优势,为养育过自己的这方热土引入更多的人才和项目,履行好作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的职责。”张雄笑着说道。
  近年来,蕉城区坚持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第一资源”,探索乡村振兴指导员用才机制,累计下派指导员109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之源。乡村振兴指导员面向的是体制内领导干部,特聘指导员则打破了部门、行业、体制等壁垒,突破地域、身份、专业等界限,有利于把方方面面的人才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使用起来。
  蕉城区推出这样的措施,就是要让特聘指导员因地制宜找准各发展定位和追赶的目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探索形成“精准选才、因村用才、以农留才、以业促才”的乡村人才振兴的蕉城经验,从而推动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通讯员 林翠慧 李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