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风采
用双脚丈量乡村 用实干推动振兴
——记晋安区日溪乡乡村振兴工作队服务专员魏晓辉
魏晓辉(右)在梓山村调研菌菇生长情况

  11月3日,从福州市区乘车出发,历经一个多小时蜿蜒崎岖的山路,终于到达位于晋安区北峰山区最北端的革命老区日溪乡。这里正举办农民丰收节暨点洋青红酒坊开酒仪式,也是记者第一次见到福州市委市政府派驻日溪乡的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魏晓辉,她正热情地招呼着前来参加仪式的企业家们:“感谢您们的到来,希望能多多支持点洋村的酿酒事业。”
  “魏晓辉专员告诉我们,点洋村可以发挥本土原生产业优势,把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资金。”晋安区乡村振兴办干部向记者介绍,在魏晓辉所率领的工作队的推动下,点洋村修缮了原小学旧址的3幢教学楼,将其改造成古法酿造酒坊,把当地酿酒的散户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化产业,打造“点洋青红酒文化”特色品牌,着力培育北峰新的“网红打卡点”。
  变“荒”为宝村民村财双增收
  2021年11月24日,被选派为福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专员,魏晓辉深知责任重大。她在晋安区工作了30多年,从机关到基层,又从基层回到机关,工作经验丰富,对这个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日溪乡是晋安区最偏远的一个乡,一直是区里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乡。为此,她梳理出近年来日溪乡的工作开展现状及发展短板,积极思考如何发挥工作队优势,推动日溪乡经济发展。
  “当时乡里很多村都出现‘抛荒撂荒’的问题,村民们种的大米品质并不输给市场上的大米,由于无法保障销售渠道,很多村民都放弃了种植。”日溪乡党委组织委员叶茵在接受采访时说,魏晓辉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提出可通过“企业认购”这一方式解决难题。
  说干就干,魏晓辉带着工作队和乡村干部,拜访晋安区相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推销日溪大米。“她真正做到了事必躬亲,带着我们去跑单位、跑企业,把能用上的资源都毫无保留地交到我们手里。”提起当时的情形,叶茵依然深受感动。
  截至目前,日溪乡8个村党支部与23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耕地认种协议,企事业单位以出资委托代耕、代种等方式参与粮食生产,助力乡村振兴;盛辉物流等近40家企业以高于市场收购价一倍的价格,与日溪乡签订认购大米协议。就这样,解决了8万余斤大米的销售问题,为全乡村财增收80多万元。
  山沟沟引来金凤凰
  担任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专员两年多来,魏晓辉坚持每周到日溪乡实地查看乡村振兴项目进展情况,帮助乡村干部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走访调研中,魏晓辉感受到,盘活现有产业是推动日溪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工作队来到日溪伊始,就了解到梓山村正在建设食用菌产业园,47个种植菌菇的大棚即将建好,但是巢虽筑好,却难引来金凤凰。多数企业担心梓山村路途遥远、运输成本高,都不愿来投资运营,其中有20个大棚空置。魏晓辉便带着工作队发动人脉,物色合适的企业。最终厨之味公司租用了这20个大棚种植菌菇。
  “一开始也担心运输成本,但各位专员反反复复找我恳谈多次,我被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工作的热情给打动了,我愿意与他们一同来振兴这片土地。”在点洋青红酒坊的开酒仪式上,前来捧场的福建厨之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海潮受访时激动地说。
  在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乡村,“引才难,引专家更难”是长期面临的难题。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前来助力梓山食用菌产业发展,魏晓辉带领工作队多次在田间地头举办“人才技术交流活动”,邀请省农科院专家、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企业代表、返乡青年等人才,共同为食用菌产业园建言献策。
  正是通过这些活动,食用菌产业园成功引回一位本地籍大学毕业生曹其清。作为一名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曹其清愿意栖居在这片大山里,与家乡同呼吸、共命运。他负责20个菌棚、30亩玉米地、200亩蔬菜地的种植,同时发挥专业所长,教当地村民如何使用小型农机,提高劳作效率。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梓山村探索出一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科研单位”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通过与省农科院、市菜科所、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农民出工、企业出资、院所出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出生产资料,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既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实现了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
  充满希望的红土地
  作为福州市的第二大水源所在地,日溪乡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农业。为此,魏晓辉多次到日溪乡地处最偏远的铁坑村调研。铁坑村地理位置特殊,是连江、闽侯、罗源三县的交界处,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最坚固的革命根据地,是福州市五县中心县委的旧址所在地。她提出修缮铁坑革命展陈馆,丰富馆藏革命史内容和实物陈列,打造“红色铁坑”旅游品牌,用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
  这建议立即得到晋安区委组织部和日溪乡党委的重视支持。在她的带领下,大家分头忙碌起来,寻求福州中共党史学会专家的帮助、走遍日溪乡8个革命基点村采访“五老”党员、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修缮展陈馆……
  花了一年多时间,他们对铁坑革命展陈馆进行全面修缮提升,对史料进行大量的扩充完善,展陈馆终于赶在今年“七一”成功开馆,作为优质红色文旅资源献礼“七一”。这一举动,让铁坑村成为富有特色的晋安区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铁坑革命展陈馆被区委组织部授予“晋安区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
  在开馆仪式上,原五县中心县委的领导班子成员之一张元筹的女儿和许多的“红后代”一起来到现场,她说,自己从前来过铁坑村,当时这里一片萧条,毫无人气,她内心很失落,觉得没有人重视这段父亲曾引以为傲的历史。铁坑革命展陈馆重新开馆,她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今天是我第二次来到这里,看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的很高兴。我看到了一个为民办实事的政府,我相信这个村子今后的发展大有可为。”
  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点洋村是少数民族村和革命基点村,山清水秀,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特别是夏季荷花盛开、秋季稻谷飘香,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这里也非常适合大学生和青年干部接受基层实践教育。
  魏晓辉带领工作队积极帮助点洋村充分挖掘当地乡土人才、专业人才和专家资源,盘活闲置农房、农田、老人活动中心、酒坊等作为教学场所,定制“6+X”课程,课程内容可根据学员特点动态编排优化。学员们在这里可以参与插秧、翻土、采收蔬菜、酿酒、打糍粑等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还可以走进周边村落的汶石荷龟园、铁坑革命展陈馆体验“红+绿”文化之旅。
  截至目前,晋安区委组织部已在此举办3期培训班,助力村财增收10万多元。培训期间,师生将“课桌”搬到田间地头,住农家、干农活、话农事。“日溪的景很美,村民的情很甜!基层实践不仅让我体会到农民生产生活的不易,更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意义。”在点洋村培训结束时,晋安区青年干部林琳写下此次实践教育的感悟。
  在魏晓辉及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福建师范大学和闽江大学多个高校也相继将点洋村定为大学生社会教育实践点。这不仅又一次实实在在地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满满的青春活力。
  “是魏晓辉专员的到来,让我看到了身为一名女性,原来可以拥有如此坚定又宏大的力量,在基层可以为老百姓做出那么多实事。”叶茵表示,作为一名年轻的乡村基层干部,看到日溪乡路途遥远、资源匮乏、人才流失,她也曾质疑过自己的岗位能否有所作为,是魏晓辉的到来,让她追寻到事业道路上的榜样。她因此而坚定理想信念:“萤萤微光亦能照亮一隅天地。”
  是啊,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像魏晓辉那样,用双脚丈量乡村,用知识开垦荒地,用真诚服务“三农”,在祖国大地上书写青春华章。 (记者 卢芸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