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打造海归人才创新创业“梦工厂”
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累计引进海内外人才3000多人
  本报讯 海归博士仝彩玲将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视作“追梦之地”。六年前,刚回国的她在这里开启生物科技创业之路。眼下,她参与创办的模基生物已成为国内类器官培养解决方案的头部企业。
  被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的还有冯丹青教授。这位专注研究绿色海洋防污损技术应用的学者,在园区创办安提夫(厦门)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3年间,公司的环保型海洋防污涂料已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和仝彩玲、冯丹青一样,众多海归创业者汇聚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这片沃土,演绎“有凤来鸣”的创新故事,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厦门市高度重视归国留学人才创新创业工作,在全国最早以立法形式保障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近年来,厦门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力度,为企业和留学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在日前发布的《2023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竞争力报告》中,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综合竞争力跻身第四位,其中地区贡献影响力蝉联第一,海外人才集聚排名第二,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培育水平排名第三。
  据园区运营方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业中心”)介绍,今年来,公司围绕厦门市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机遇,链接创新资源要素,通过夯实产业基础、优化生态圈、打造国际赛,磁吸全球人才。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引进海内外科技人才3000多人,其中海外留学创业人才超1000人,占来厦门创新创业海外留学人才九成;累计培育省“百人计划”43人、市“双百计划”180人、留学人才上市公司6家。
  优环境引凤来栖
  无论严寒酷暑,模基生物GMP生产车间内始终保持4℃恒温状态,这里正生产一种神奇的材料——基质胶。
  “基质胶是3D细胞培养的底层材料,类器官培养成功与否,有赖于基质胶。”模基生物创始人仝彩玲解释,科学家们利用3D细胞培养出模拟人类器官的“类器官”,作为器官“替身”,类器官可应用于新药研发、肿瘤诊断等等。
  “长期以来,基质胶被国外垄断。模基生物是业内率先打破这一垄断的企业,产品相较国外品牌也有着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仝彩玲的语气中带着自豪,她说,随着技术突破,公司快速打开了国内外市场。
  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辞职回国,仝彩玲看中了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创新氛围和产业基础,选择在此创业。
  “万事开头难,新成立的公司面临资金、场地等多方面难题。关键时刻,园区拉了我一把。”仝彩玲说,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不仅提供场地,还协助申请“双百”人才政策。后来,仝彩玲和几位厦大校友创办模基生物,也是在园区的支持下,顺利找到适宜的生产场地。
  在仝彩玲看来,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磁吸力”在于完善的孵化体系和产业基础。“科技企业的成长历经孵化期、加速期、成熟期几个阶段,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在这些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产业载体和专业服务。”
  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园区。近年来,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一手夯实产业基础,为人才提供逐梦舞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手加大引才力度,通过打造“鹭创未来”海外创业创新大赛、“四海归鹭”留学人才厦门行、厦门大学火炬创星荟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构建长效引才机制,广纳四海英才。其中,“鹭创未来”海外创业创新大赛赛区已拓展至北美、英国、新加坡、俄罗斯,累计募集人才项目超900个,入选市“双百计划”36个。
  生态圈赋能成长
  不仅让大黄鱼住进了“深海豪宅”,还兼具海上度假、产研基地等功能,今年来,全国首台渔旅融合的半潜式深海养殖平台——“闽投1号”频频吸引各界目光。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平台应用了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企业安提夫研发的环保型海洋防污涂料,以新锐技术筑起“防污屏障”。
  “我们从海绵、珊瑚、红树等动植物中提取天然活性物质,开发了新型海洋防污涂料。这种涂料相较传统的含铜涂料产品,不仅防污效果好、性价比高,而且对环境友好。”安提夫技术总监苏培介绍,防污涂料主要阻止藤壶、贻贝、牡蛎等海洋生物附着在涉海设备上。
  在业内,采用天然活性物质研发海洋防污涂料的企业凤毛麟角。“这项技术的壁垒还是比较高。”苏培说,安提夫的技术依托于厦门大学冯丹青教授的研发成果。2019年,冯丹青教授创办安提夫,致力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防污涂料产品有其特殊性,产品验证周期长达1年至3年,对资金是个不小的考验。好在园区为我们提供了免费场地,实验室面积近200平方米,帮助我们降低了研发成本。”苏培深有感触地说,园区的扶持是全方位的,既有场地、政策等硬件支持,也有软性服务,“不仅扶上马,还送一程”。
  “留学人员创新意识强、创业意愿高,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好他们创业路上的陪跑员、服务员,为他们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创业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服务是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园区着力强化服务供给,打造赋能企业成长的生态圈。例如,在企业普遍关注的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建设问题上,园区牵头组建了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厦门分联盟、厦门市新材料表征技术创新联盟、厦门工业仿真创新产业联盟等,发挥产学研平台优势,着力打造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人才共享的创新人才培育生态。
  园区还积极推动人才培育工作嵌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过程,促成厦门心血管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基地、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厦门中心等高水平平台落地。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培育各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各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创新实践基地5家,为创新主体争取国家和省市创新平台精准赋能。 (通讯员 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