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链作为打造创新链“金钥匙”
本报讯 近年来,武夷山市加快“三茶”统筹创新推进,坚持以人才链作为打造创新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金钥匙”,着力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新格局。
全市现有涉茶人员12万余人,2022年度干毛茶产量2.38万吨,比增0.84%,产值26.18亿元,比增12.72%。武夷岩茶连续7年位列我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2位,品牌价值730.13亿元。
平台“引才”促发展
“依托陈宗懋院士工作站这个平台载体,推广绿色防控、生态种植、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并通过‘公司+科研机构+基地+农户’机制,带动2万多亩种植基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对院士工作站称赞有加,2018年成立至今,院士专家工作站制定了针对性的绿色防控方案,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闽北茶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目前,陈宗懋院士团队联合武夷星申报部级、省级项目4项,获授权的专利24项,发表论文19篇,开发新产品85个,联合培养研究生10名。
近年来,武夷山市发挥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学会创新驱动服务站、茶产业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作用,推动茶产业与院士专家及团队协同创新、共谋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本地人才成长。同时,采取特聘顾问、项目合作等形式,引进陈宗懋、刘仲华、廖红、张艳璇等团队,重点在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种质资源保护等领域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完成武夷岩茶化学特征与保健功能研究分析、武夷岩茶和武夷红茶实物标准样品复制。
此外,武夷山市将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把“双招双引”工作落到实处,在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设立异地商会,对武夷山籍在外企业家、经济能人等对象进行全面摸底并分类建立名册台账,以乡情为纽带引导在外优秀人才回归家乡投资兴业创业。当地依托八马茶文化研学体验园、正山茶业综合实践区、武夷星武夷岩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产能提升项目,吸引集聚一批项目策划、品牌营销、文化创意等专业人才。
联合“育才”促增量
日前,武夷山茶叶栽培管理培训班结业。“我每年都会举办10多期培训班,教茶农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党委书记、会长刘国英对培养教育茶农茶人乐此不疲,20多年来,他以培训班的方式授课培训茶农上万人次。
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每年为茶企、茶农、爱茶人士开展茶园管理、茶叶品质提升、春茶制作技艺交流等培训活动,至今已累计培训5万余人次,解决培育、种植、采摘、制作等问题1000余个。而武夷山市茶叶学会通过开办茶叶包装、茶叶安全许可获证等培训班,强化本土人才在品种茶园管理、品牌营销、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一直以来,武夷山市深化校企合作,采取“专业对准产业,课堂接轨车间”的双向培养模式,年均为当地培养输送高水平应用型的茶产业人才800名。与省内外高校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接收青年学生到该市茶企实习实训,开办“武夷茶大讲堂”,邀请本地茶叶技术专家为高校学生授课,传授技艺心得,实现校地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
武夷山市还积极拓展茶产业电商发展渠道,打造一批以“桃渊茗”为代表的电商茶企,创新实施“智在武夷”人才新政,为到该市创新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贷款、租金减免、住房保障等支持政策,举办免费专业培训30余场、培训3300余人次,吸引大学生和外出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电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政策“用才”促振兴
“新型茶人不能只会按照老方法管茶、做茶、卖茶,更需要为茶产业插上智慧翅膀、科技翅膀,讲好茶故事才能更好地做好茶产业。”在首届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茶大会传承者会上,作为武夷山“新一代茶人”代表的方舟,他将大数据思维方式与工业互联网思维方式融入茶产业,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武夷山市在茶行业规范、技艺传承、品质保障等方面,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按生产技能型、茶叶评审型、管理型、文化艺术型等分类别组建茶产业人才库,29名审评型人才、21名茶文化艺术型人才入选茶产业人才库,进一步推动茶产业人才在决策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
在此基础上,武夷山市发挥非遗传承人、技能大师等高技能人才“师带徒”作用,培养制茶师、茶艺师等传承武夷山特色产业的技能型人才200余人。支持青年人才参加评茶员、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5年来,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2万余人次。注重传承与普及传统制茶技艺,累计举办大红袍制作技艺培训班、春茶制作技艺交流会、制茶技艺高级研修班等交流培训600余场次,培训7万余人次。
此外,武夷山市注重在竞赛中评价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年均举办各类比赛30余场次,通过不同维度全面考察参赛选手的评茶技能水平,一批茶产业人才得以锻炼技艺、脱颖而出。目前,武夷山市入选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38家、技能大师14名,47人获评制茶高级工程师,5人获评全国首批乌龙茶类制茶大师,培养高技能人才1.3万余人。 (通讯员 占颜萍)
全市现有涉茶人员12万余人,2022年度干毛茶产量2.38万吨,比增0.84%,产值26.18亿元,比增12.72%。武夷岩茶连续7年位列我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2位,品牌价值730.13亿元。
平台“引才”促发展
“依托陈宗懋院士工作站这个平台载体,推广绿色防控、生态种植、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并通过‘公司+科研机构+基地+农户’机制,带动2万多亩种植基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对院士工作站称赞有加,2018年成立至今,院士专家工作站制定了针对性的绿色防控方案,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闽北茶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目前,陈宗懋院士团队联合武夷星申报部级、省级项目4项,获授权的专利24项,发表论文19篇,开发新产品85个,联合培养研究生10名。
近年来,武夷山市发挥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学会创新驱动服务站、茶产业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作用,推动茶产业与院士专家及团队协同创新、共谋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本地人才成长。同时,采取特聘顾问、项目合作等形式,引进陈宗懋、刘仲华、廖红、张艳璇等团队,重点在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种质资源保护等领域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完成武夷岩茶化学特征与保健功能研究分析、武夷岩茶和武夷红茶实物标准样品复制。
此外,武夷山市将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把“双招双引”工作落到实处,在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设立异地商会,对武夷山籍在外企业家、经济能人等对象进行全面摸底并分类建立名册台账,以乡情为纽带引导在外优秀人才回归家乡投资兴业创业。当地依托八马茶文化研学体验园、正山茶业综合实践区、武夷星武夷岩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产能提升项目,吸引集聚一批项目策划、品牌营销、文化创意等专业人才。
联合“育才”促增量
日前,武夷山茶叶栽培管理培训班结业。“我每年都会举办10多期培训班,教茶农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党委书记、会长刘国英对培养教育茶农茶人乐此不疲,20多年来,他以培训班的方式授课培训茶农上万人次。
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每年为茶企、茶农、爱茶人士开展茶园管理、茶叶品质提升、春茶制作技艺交流等培训活动,至今已累计培训5万余人次,解决培育、种植、采摘、制作等问题1000余个。而武夷山市茶叶学会通过开办茶叶包装、茶叶安全许可获证等培训班,强化本土人才在品种茶园管理、品牌营销、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一直以来,武夷山市深化校企合作,采取“专业对准产业,课堂接轨车间”的双向培养模式,年均为当地培养输送高水平应用型的茶产业人才800名。与省内外高校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接收青年学生到该市茶企实习实训,开办“武夷茶大讲堂”,邀请本地茶叶技术专家为高校学生授课,传授技艺心得,实现校地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
武夷山市还积极拓展茶产业电商发展渠道,打造一批以“桃渊茗”为代表的电商茶企,创新实施“智在武夷”人才新政,为到该市创新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贷款、租金减免、住房保障等支持政策,举办免费专业培训30余场、培训3300余人次,吸引大学生和外出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电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政策“用才”促振兴
“新型茶人不能只会按照老方法管茶、做茶、卖茶,更需要为茶产业插上智慧翅膀、科技翅膀,讲好茶故事才能更好地做好茶产业。”在首届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茶大会传承者会上,作为武夷山“新一代茶人”代表的方舟,他将大数据思维方式与工业互联网思维方式融入茶产业,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武夷山市在茶行业规范、技艺传承、品质保障等方面,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按生产技能型、茶叶评审型、管理型、文化艺术型等分类别组建茶产业人才库,29名审评型人才、21名茶文化艺术型人才入选茶产业人才库,进一步推动茶产业人才在决策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
在此基础上,武夷山市发挥非遗传承人、技能大师等高技能人才“师带徒”作用,培养制茶师、茶艺师等传承武夷山特色产业的技能型人才200余人。支持青年人才参加评茶员、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5年来,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2万余人次。注重传承与普及传统制茶技艺,累计举办大红袍制作技艺培训班、春茶制作技艺交流会、制茶技艺高级研修班等交流培训600余场次,培训7万余人次。
此外,武夷山市注重在竞赛中评价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年均举办各类比赛30余场次,通过不同维度全面考察参赛选手的评茶技能水平,一批茶产业人才得以锻炼技艺、脱颖而出。目前,武夷山市入选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38家、技能大师14名,47人获评制茶高级工程师,5人获评全国首批乌龙茶类制茶大师,培养高技能人才1.3万余人。 (通讯员 占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