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人才引领厦门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厦门市高标准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供应链主体倍增”等计划,结合新型工业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在厦门汇聚。目前,全市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155万,为加快城市发展转型注入高质量人才发展动能。
  优化产业人才政策矩阵。紧扣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制定“群鹭兴厦”人才政策体系,通过“双百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最高1亿元经费支持,成功培育艾德生物、大博医疗、美图科技等一批上市人才企业。制定《厦门市重点发展产业指导目录》,出台海洋、金融、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人才专项扶持政策,集聚产业紧缺人才1900余人。目前累计培育市级领军型人才1万多人、省级高层次人才近4000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近1500人。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开展生物医药、航空维修、人工智能等8个职称评审专业,聚焦“能力+业绩”“职业属性+岗位需求”,累计评选各级技术人才超3000多人。其中,“航空维修产业职称评审”被列为国务院第六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充分发挥两岸融合先行区优势,创新台湾职业资格直接采认机制,对在厦工作的台湾技术人才可直接采认或部分采认职称技术资格,覆盖医疗、工程、金融等领域56项资格,已认定或评审台湾技术人才近400名。制定《厦门市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发布14个行业领域75项国际职业资格,对在厦创业就业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其境外从业经历可视同境内从业经历,办理工作许可不受学历、学位、工作经历等限制,仅发布一个月吸引近700余名外籍人才申报认定。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实验室、生物制品创新实验室等重要科创平台,目前,全市国家级创新平台超50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8个、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超200家。嘉庚创新实验室已组建由5名院士领衔、1400余名科研人才组成的团队,实施储能、氢能和硅能等80多项科技与产业化项目,攻克氢能、锂离子电池、光伏、半导体等领域关键技术难题20多项。
  释放产业集群平台对人才的虹吸效应。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人才引领促进发展动能转换,打造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等10条超千亿元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拥有13个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集聚了院士、国家级人才等各类人才近3万名,连续三年入选国务院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火炬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园吸引70多个石墨烯新材料项目落地,产业化项目数量在全省占比超1/2。今年3月出台《厦门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方案》,集群化布局厦门科学城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目前厦门科学城已入驻各类企业超1400家,吸引6家新型研发机构顺利落地。
  优化人才创新生态。加快补齐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出为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研发补助、企业研发骨干人才专项保障住房等11项激励举措,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完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今年,厦门拨付企业研发补助等资金超7亿元,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800家,新增万泰沧海、厦钨新能源等产值超百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大胆创新,实施“青年双百计划”“青鹭英才优培行动”等,为青年人才提供最高100万元工作补贴、不少于2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等扶持;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推出减少30万元以下项目考核频次、对前沿探索项目实行尽职免责等举措,让科技人才专注科研创新。2022年,全市新立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中40岁以下青年人才占项目负责人和骨干比例超70%。
  打造产学研融合生态。首次实施“全球高校引才育才项目”,促成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校区)等10余所海内外知名高校,与建发集团、象屿集团、国贸集团等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人才共育等合作。创设“高校产业技术联盟”,组建“院士专家问诊团”,98名高校、科研院所顶尖专家助企攻克技术难题超200项,促进经济效益增长2.46亿元。引产入教培育适配产业发展人才,创建厦门软件园产教融合基地,促成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与华为(厦门)开发者创新中心、美亚柏科、国科信息科技等企业联合育才,引入大数据技术实现人岗精准匹配,每年覆盖培育基础人才超万名;在自贸区、软件园等产业集聚地创建国际留学人员创业就业基地、留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企业可直接聘用优秀外籍应届留学生,打造优秀外籍人才“留厦”就业绿色通道。
  以金融服务科技、以资本助力人才。突出两岸融合特色,在福建省首创两岸区域性融合中心、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创设“双百人才企业板”特色板块,为300余家两岸人才企业开展上市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扩大人才基金、产业基金资金池,组建总规模超460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群,其中超60支子基金可投科技型企业;打造人才基金——厦门市人才创新创业一号基金、二号基金,首期资金总规模超5亿元,重点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助力人才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打造人才金融服务品牌,创建全市首个区域金融服务人才驿站“TOP金融赋能研究院”,整合银行、基金、券商等近百家金融服务机构资源,促成25个人才企业实现融资近7亿元,开发“留厦人才贷”“科技人才贷”“英鹭贷”等人才金融产品。
  以人才服务拴心留人。推出“留厦六条”,为人才提供生活补贴、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等服务。构建“专员、专窗、专线、专网、专区”人才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人才、市区人才工作者挂钩重点企业HR制度,首批为270余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一对一”配备人才服务专员;建设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窗20余个,发布政策咨询、项目路演等80项服务清单,让人才在“家门口”享受便捷服务;创建“12345”人才服务专线,畅通人才咨询渠道,解决人才相关咨询2500余个;搭建“人才之家”线上服务专网,上线政策索引、政策计算器等功能,实现人才政策“一网查询”“一网申报”;全省首创“白鹭英才卡”电子卡服务模式,打造人才服务线上专区,为人才提供公共出行、景点服务、股权投资等40项服务,累计服务高层次人才7.6万人次。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