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福建技能大师风采
古法斫琴 匠心传雅乐
——记“龙人古琴”创始人、斫琴家谢建东


  人物名片
  谢建东,斫琴家,龙人古琴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技能大师
  工作室领办人。龙人古琴研究院院长、福建省龙人书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儒家乐教研究委员会会长、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琴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古琴协会副会长、厦门市古琴艺术协会会长、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台湾明道大学讲座教授、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客座研究员。2022年,谢建东的三床古琴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收藏。
  在中国,古代文人有四艺必修:琴、棋、书、画。而这居首字的“琴”,即专指古琴。古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与众多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曾有过密切的交集,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关于古琴的创造,历来有着众多的说法,如东汉琴家蔡邕在其著作《琴操》中说:“首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此外还有神农说、炎帝说等等,足以说明古琴确实是在很古远的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千百年来,古琴制作工艺不断发展着,大约成熟于唐代。上百道传统的古琴制作工序,无不体现着阴阳自然、天地四时的文化思想。
  斫琴家谢建东,以手中的斧与凿,刻画着他的文化情怀与人生梦想。除了“斫琴人”身份之外,谢建东同时是龙人古琴创始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打造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古琴文化的传承基地与交流平台。
  十年磨一剑,七年斫一琴
  在谢建东的斫琴生命旅程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一个是古琴的世界。因痴迷古琴,他曾更换手机号码,
  只与家人和极少数朋友联系,一心沉浸在古琴的世界里。这一隐,就是十年。春去秋来,为了斫制一张好琴,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部典籍,研究了多少床古琴,拜会了多少位琴家。唐代诗人王维曾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正是谢建东当年的内心写照。
  功夫不负有心人。谢建东的执着和天赋,使他制作的古琴逐渐得到众多知名琴家的赞誉。一时之间,“龙琴”声名远扬,但问题与困难随之而来。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琴体在温湿度差异大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变形或开裂。早年,谢建东从事木材研究工作,曾组织相关专家承担木材研究的国家项目,对木材的特性十分了解。谢建东通过大量的古琴样本分析,结合传统斫琴文献资料,认为琴材的品质、稳定性是一床合格古琴的关键。于是他创造性地将现代的木材改性技术应用到古琴制作上,采用物理方式,花费4年的时间,改良琴材的品质,降低木材的吸湿性和吸水性,提高尺寸稳定性、生物耐腐性和耐气候性。经过稳定性处理的琴材斫制出的古琴,能够很好地适应南北不同的气候环境,一举解决古琴易塌腰拱背、变形开裂的问题。
  谢建东在攻克琴材稳定性难关之后,组织众多学者、琴家和相关的技术人员共同研发“龙人冰弦”。“龙人冰弦”以高强度合成纤维丝、真丝及尼龙丝制作而成。传统琴弦用蚕丝制作,音质古朴,但易断且不稳定容易跑音,使用不甚方便。近现代以来,匠人们逐步用钢丝弦替代传统丝弦,克服了丝弦易断的弊端,更耐用,但其余韵腻长且带有金属声,失去古琴应有的古朴韵味。而“龙人冰弦”恰好具备丝弦音色古朴,钢弦耐用稳定的优点,同时克服它们各自的缺点。这一传承创新,被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先生赞誉为“划时代的贡献”,为琴弦的革命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此外,“龙琴”的髹漆工艺植根于福建深厚的漆艺文化历史,将诸多传统髹漆技艺融入古琴的灰胎制作中。“龙琴”的灰胎采用纯正的生漆、鹿角霜作为原料,经过十几道工序反复地打磨、髹涂。面漆则采用厚料髹涂工艺,追求大漆本身的质色、肌理。“龙琴”的髹漆,需要花费近两年的时间,以确保其工艺品质,使得古琴能够传世。
  如今,谢建东的“龙琴”得到广泛的认可。每一床“龙琴”均由手工斫制,历经选材、定型、琴面、槽腹、合琴、配件、灰胎、打磨、定徽、安足、面漆、上弦等上百道工序,花费七年的时间斫制而成。“衡量一床古琴的好坏,对于我们来说很简单——好弹好听。”谢建东说。“好弹好听”看似很简单的两个标准,其实背后涉及诸多古琴制作
  工艺标准。“好弹”指弹奏手感,右手弹弦、左手按弦轻松,不抗指不拍面沙音,且声音反应灵敏,表现力强,有“亲手”感。这与琴弦高低、低头处理等条件有关,而最根本的是取决于琴材的品质、稳定性等因素。“好听”指的是古琴音色,传统衡量音色的标准有“四善”“九德”之说。“四善”即苍、松、脆、滑。“九德”即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谢建东在传统音色审美基础上,总结出“龙琴”的音色品质要求,一要松而不空,指的是古琴发音的灵敏程度,指起弦动,声音在槽腹内得到充分的振动与共鸣,达到音质具有穿透力但不空洞浮泛的效果。二要亮而不薄,指的是古琴发音清亮且宽厚饱满,好的古琴应是共鸣集中且均匀,每条琴弦的振动都能有着充分的共鸣效果。三要实而不死,指的是古琴发音坚实有力,且具有灵动感。要实现这三点要求,需要对琴材品质、槽腹结构、髹漆工艺等诸多因素有着深刻的理解。为天下好琴者做好琴,是谢建东最大的心愿。
  筑梦天柱山,为古琴安家
  谢建东一方面深入钻研典籍,一方面运用先进的现代化科技手段,不断改进斫琴工艺流程。由他创立的龙人古琴,已成为琴界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但谢建东还有一个梦想,就是“给古琴安个家”。
  谢建东深知古琴绝不是件简单的乐器。千百年来留名琴史的,绝大多数是文人士大夫,如孔子、司马相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他们以琴修身、以琴言志、以琴冶心。古琴因而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哲学——琴道。有道可守的地方,才是古琴真正的家。
  云天志向,山川襟怀。2010年起,谢建东在风光秀丽、群峰环绕的长泰县国家森林公园天柱山脚下创建龙人古琴文化村。文化村设有龙人斫琴坊、龙人古琴研究院、福建省龙人书院、福建龙人古乐团等机构,集古琴制作、琴学研究、文化传承、艺术传播、教育及游学等于一体,成为弘扬古琴文化的重要基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交流、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2011年,龙人古琴文化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2013年,被原文化部列入中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2014年被原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6年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传统制作技艺保护单位,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闽派古琴保护单位;2017年成为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2018年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如今,鲤鱼跃龙门,中国第一个古琴文化村落——龙人古琴文化村在他手中诞生。古琴有“家”了。
  孵化梦想,致力古琴教育
  谢建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他的梦想就是斫好琴,传播古琴文化。他创办的福建省龙人书院,内设学堂、讲堂、乐堂、藏书楼、百琴堂、多功能厅、食堂、客舍等,是国内唯一一所以古琴文化为核心的书院。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聚集了全国知名的文史哲艺、文化产业和华文教育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如葛剑雄、陈来、邓小南、王学典,从历史、艺术、美学以及哲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琴文化如何融入当下生活,推动古琴文化走向世界。新近成立的中华孔子学会儒家乐教研究专业委员会,同样集聚了来自历史、哲学、音乐学、琴家等多领域的学者,共同开展古琴乐教的研究工作。
  谢建东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成立的龙人古琴研究院,是国家级古琴专业研究机构,汇集了当代优秀的琴家、学者,集众家之所长,开展打谱创作、古琴制作、琴弦研制、琴学琴史研究、课程开发、古籍整理、编撰出版等工作。他主持的龙人古琴研究院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合作编撰出版国内首部《中学生古琴文化教程》,与厦门大学国际汉语推广南方基地合作编撰面向全球孔子学院的《闻声知道——古琴文化读本》,与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合作编撰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古琴文化读本《学古琴,赏古韵》。
  谢建东还十分注重古琴教育人才的培养。龙人古琴先后与厦门大学、天津音乐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台湾明道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紧密合作,互设基地,在部分在院校内设立龙人古琴课堂,并将古琴教育计入学分或作为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龙人古琴研究院与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华侨大学文学院、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开设首届古琴文化教育卓越人才班,培养古琴教育人才。龙人古琴还与闽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举办成人本科音乐学古琴方向学历教育。2022年,漳州市龙人艺文职业技术学校获准成立,古琴文化传承进入了职业教育。
  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谢建东举办了龙人古琴进校园系列活动。自2015年起,在厦门、漳州的大中小学举办龙人古琴进校园系列活动,探索传播以古琴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以古琴音乐欣赏、琴与诗歌、琴与书画等多种主题形式,在60余所大中小学推广古琴文化,让广大学生认识古琴,喜欢传统艺术,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同时,谢建东助推古琴文化“走出去”。2015年,长泰古琴代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参加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谢建东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古琴文化艺术展,并到欧洲各城市,举行古琴文化讲演活动。龙人古琴文化村常年接待或举办来自孔子学院、海外华裔青少年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图文解说、实地参观、古琴演奏、文化体验等形式,介绍中国古琴文化。
  “古琴,是我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承古琴文化是我一生的事业。”谢建东与古琴结缘,已然达到物我两忘,琴人合一的境界。云霞飞渡,岁月如歌,斫琴家谢建东始终坚守那一份初心,斧凿于天地之间,情系每一床“龙琴”,愿他亲手斫制的古琴和他为之奋斗的事业,流传百世。
  (来源:福建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