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福建技能人才风采
梦笔山下 淬炼玉骨冰心之美
——记南平市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传承人陈雪芳
  “同学们,揉泥的时候要注意用掌跟发力,从上自下推压,双手手指要轻护在两边突出的‘羊角位置’……”2月28日,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第三中学陶艺社团班里,省级非遗大口窑青白瓷市级非遗传承人陈雪芳正在认真教授学生青白瓷制作技艺。
  大口窑是宋元时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的一处重要窑场。这里生产的青白釉瓷器产品极少数是素面,绝大部分有模印图案。纹饰丰富多彩,题材主要有植物、人物、动物、八卦纹等,有些器物的足内印有文字,具有极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借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大口窑的精美瓷器经由南浦溪流入闽江,后从福州港、泉州港出海,远销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地,蜚声国际。但随着元青花的出现和瓷土的枯竭,大口窑在元代初期渐渐落寞,断烧了700余年。1961年,大口窑址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浦城县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雪芳是此项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
  步入大口窑自然村,泥表里掺杂着许多青白色的碎瓷片,千年窑火沉寂,当年的繁华如今静静地嵌于脚下的泥土。“我是土生土长的浦城大口窑人,窑山下长大的我,从小玩得最多的就是瓷器碎片。”历史就这样嵌进了她的生活……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厦门创业的陈雪芳与喜爱泥塑的李天保因艺术结缘,二人步入婚姻殿堂。
  “是爱乡的情怀,也是沉甸甸的使命感。我希望自小就打动我的美、启发我的美、曾经带给浦城人荣耀的美,能重新焕美于世。”每年回家探亲,长辈们总聊起失传的大口窑烧制技艺,陈雪芳的心中不免遗憾,也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2018年,在丈夫的支持下,夫妇二人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青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开启了对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的复兴之路。陈雪芳介绍,为了复烧大口窑,他们先后卖掉了在厦门购置的三套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放弃原来的事业回到家乡,也有许多朋友表示不解,但家人的支持激励着我们在这条路上一直前进……”
  匠心借山水,缠枝绕薄釉。
  “大口窑青白瓷薄如纸、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磬,要做到这十二字,需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和千百道的雕琢。”陈雪芳介绍,要烧制出优秀的青白瓷作品十分不易,薄胎制作、雕刻、上釉、烧制温度的控制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控精准。随着研究的深入,夫妻二人逐渐对拉坯、塑形、上釉等青白瓷制作工艺工序得心应手。
  丹青卷,九曲泉,天青等雨烟。陈雪芳拿起一只绘有青山画卷的梵音杯,指尖蘸水后沿杯口轻轻滑动,清澈、和雅的梵音从她的指腹间流出,宁静幽远。她告诉记者,为了给大众带去更好的审美体验,他们将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还不断推陈出新,成功创作出“丹桂”“浦稻天成”“福文化”等系列青白瓷作品,并获得了多项大奖。
  如今,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非遗技艺,夫妻俩还招收了几位学徒,并在浦城县第三中学建立了陶艺社团,让更多人走近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认识这韵泽千年的非遗“明珠”,“只有坚持在传承与创新中复兴,才能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中绽放新的光彩……”陈雪芳说。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作者:汤文娟 作者单位:闽北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