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揽才“英雄帖”共建育苗“生态林”
厦门构建多层级产业孵化培育体系

  本报讯 改革开放40多年,厦门生物医药产业从一张白纸开始,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火炬计划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福建省首批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集聚基地。
  厦门以打造生物医药港为核心,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专业园区”产业孵化培育体系,全市共有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超1500家,培育艾德生物、大博医疗、特宝生物等上市企业10余家,引育产业人才近5万名。
  “厦门智造”生物医药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孕育了全球第一大辅酶Q10生产商金达威、全国最大鱼肝油与维生素制剂生产企业国控星鲨等行业领军企业,全球第一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全球首支40kD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全球纯度最高的硫酸氨基葡萄糖、首支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国内首支冻干微球超声造影增强剂等多个“全球第一”“全国第一”产品都诞生于此,现已形成以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药物、小分子创新药等为代表的创新药物研发和以体外诊断、骨科植入材料、助听器等为代表的特色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领域。
  引“种”入厦 人才“链”动产业发展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厦门市围绕重点产业布局,打造“群鹭兴厦”人才政策体系,出台生物医药产业专项人才政策,持续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目前,厦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63万人,国际化人才、高端人才数量保持省内领先。
  2023年底,艾德生物的包装车间内,用于肿瘤基因检测的产品正在打包发往北京、上海、东京、新加坡等地的医院。近年来,艾德生物在肿瘤基因检测多种产品研发上拔得头筹,获得市场青睐。
  时间退回到2008年,艾德生物创始人郑立谋怀揣“缩小中西方在肿瘤精准检测方面差距”的梦想,在厦门创立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立谋说:“当年由于业务过于新兴,投资人先后撤资,企业发展困难重重,好在获得了厦门市委市政府超千万元的扶持资金,加速了首批产品收尾工作,让企业科研成果能够快速投入市场。”经过16年的研究与深耕,如今,艾德生物产品已在中国、日本、欧盟等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2023年营收突破10亿元,实现我国肿瘤伴随诊断产品在发达国家注册和纳入医保的“零”突破,成功让“厦门诊断”走向世界。
  郑立谋等海归人才是厦门市生物医药“无人区”最早一批开拓者,也是由市“双百计划”引进的重点人才。作为厦门最早出台、含金量最高、最具特色的人才工程,“双百计划”不仅为人才提供最高1000万元扶持资金,还配套场地补贴、营收奖励等支持,目前已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千名,其中1/3为生物医药领域人才。
  力品药业(厦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英,早年放弃海外优渥的生活,毅然决定回国创业,获评“双百计划”人才后,她收到了600万元创业扶持,让白手起家的公司得以启动。后来,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继续在该企业引进人才、研发技术改造和工艺升级、技术交易等方面给予补助支持,对企业多个创新制剂立项扶持达3000余万元。此后,叶英吸引另外两位合伙人归国在厦门扎根,带领力品药业研发出打破技术垄断的注射用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国内独家的盐酸可乐定缓释片、国内唯一中美双报的阿立哌唑口溶膜等3款“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力品药业现已发展成为首批省级、市级新型研发机构,也是我国唯一一家口腔膜剂生产线通过美国FDA检查认证的企业。
  近年来,厦门组建城市引才联盟,搭建“国际化人才招聘专窗”,常态化发布生物医药等产业岗位2000余个,在北京等地布局国际化人才工作站,高标准推进厦门科学城等平台建设,吸引王琦、詹启敏等院士专家来厦门落地合作项目。
  育树造林 创新平台提升人才承载力
  “厦门生物医药港产业集群效应、人才集聚效应、产品品牌效应都很强,原辅材料供应链、上下游配套资源非常完善。”安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大明对厦门生物医药产业环境赞誉有加。
  有别于其他传统制造业,药品生产需要严格资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往往具有“难以迁移性”,这也是厦门在进行产业培育时提出“引种建圃”的原因。而位于厦门海沧区的厦门生物医药港就是这样的“苗圃”。
  现如今,厦门生物医药港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排名榜”中,综合竞争力及人才竞争力、合作竞争力等单项排名均居全国前列,已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海峡西岸产业集聚度最高、创新研发转化能力最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全国聚乙二醇蛋白质长效药物领域的领军企业——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就在此点燃了创业火炬,从一个不足10人的研发团队,成长为我省首个登陆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现已集聚创新人才近2000人,研发并上市了全球首支40kD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派格宾”,打破了同类进口药物长期垄断市场的局面。
  由人才牵头联合高校、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卡脖子”技术,亦是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迅猛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厦门大学、翔安创新实验室联合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设国家疫苗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研制出全球首支戊肝疫苗“益可宁”以及首个国产HPV疫苗产品“馨可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省唯一一家从事疫苗研发生产的民营科技企业,万泰沧海研发的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助力厦门成为全国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免费接种的城市。此外,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与厦门淇鹭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心血管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并依托金砖心血管健康创新中心平台,联合开展创新医疗器械等技术攻关,将有力推动金砖国家健康领域交流合作,实现中国医疗技术出海。
  厦门加快完善新兴产业孵化与平台培育,厦门生物医药港与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伯赛基因转录技术有限公司等联合打造海峡西岸首个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搭建厦门生物医药测试分析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科研设备支持和生物专业技术服务,既保证了政府投资的研发设备等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了研发设备有效利用率,又加快了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速度、解决企业高额研发设备投入等难题。目前,全市已建成十几个生物医药领域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人才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枝繁巢暖 优化生态“留凤栖”
  厦门始终瞄准人才关切的堵点、难点和关键点,千方百计请人才站“C位”,营造竞相生长的“热带雨林”式人才发展生态。
  徐志城是一名90后创业者,从加拿大留学归来后在厦门创立索诺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带领团队在短短3年打造出国内首款粉末化体外冲击波碎石机,致力于填补国内高端冲击波技术医疗器械装备的空白。徐志城说:“企业的快速产业化,得益于高效的行政审批效率和创新的政府服务能力构筑而成的优质营商环境,为我们生物医药企业节省了大量政企沟通成本。”
  近年来,厦门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推动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厦门落地“一站一部两中心”(即省药监局厦门服务工作站、省药检院厦门工作部、审核查验厦门分中心、审评与监测评价厦门分中心),实现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审批等58个事项在厦全流程办理,提高本地企业药械产品的注册、审评、上市等进程。截至目前,全市新获批境内第二类与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达923项,其中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数量占全省近90%。
  厦门率先在我省启动生物医药行业职称评审改革试点工作,突出“以用为本”,赋予企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人才评价权限,自主认定产业技术人才近700名。坚持从人才需求出发,以精准服务留人。推行“留厦六条”“五年五折租房”等服务举措,上线“白鹭英才卡”线上服务体系,人才凭码即可便捷享受免费乘坐公交、地铁、免费游览景区等优惠政策,让人才安心、舒心留厦。
  “厦门人才政策力度大、覆盖面较广,我享受了人才住房优惠政策,通过申领租房补贴减轻了经济压力。”特宝生物生产中心工艺工程师俞雪梅说道。
  (通讯员 厦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