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尚安:泰斗一生无豪言
1996年10月,林尚安(右)在实验室与青年教师进行烯烃聚合反应研究。中国科学院学部供图
林尚安(1924年6月8日—2009年3月17日),福建省永定人,高分子化学家。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授,曾任该校化学系主任、高分子所所长、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并受聘为厦门大学兼职教授。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50年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尚安长期从事聚烯烃优质材料合成及功能高分子研究,出版专著4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多篇,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0多项,成绩卓著,是国家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这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客家土楼——振成楼的门楼厅堂楹联,也是林氏家族胸怀家国的族训。
1924年6月,我国高分子化学泰斗、配位聚合学科带头人和创建者之一林尚安就出生在振成楼内。幼年时族训家规的熏染、求学中抗战炮火的洗礼、工作后新中国建设的熔铸,塑造了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勤勉严谨治学、一丝不苟育人、诚挚平和待人的品格。
心无旁骛 献身科研
1924年,在振成楼里,林家迎来了新生命林尚安。
5岁那年,林尚安进入学堂读书。尽管年龄尚小,天资聪颖的他却门门功课优秀。此外,他爱好广泛,绘画、书法都像模像样。
早在中学时代,林尚安就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心中就埋下投身科学、以化学工业强国富民的种子。1942年,他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师从著名化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以及我国催化化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蔡启瑞。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学校不时遭到日军战机轰炸,学生们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下仍然发奋求学。林尚安后来回忆,这段时期对他一生学术影响至深,在学术领域中坚忍、刻苦的习惯,就是在那时打下了基础。
1950年,林尚安获岭南大学(后并入中山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在当时学科“专业化”浪潮中,林尚安与中山大学老师共同筹建起当时国内首批高分子专业。“文革”结束后,他领头建立了我国高等院校首批科研机构——高分子科学研究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尚安主要从事有机硅高分子缩聚理论研究,研制出新型低温固化硅漆和硅树脂,并成功应用于国防装置和尖端电子设备。
此后,他对烯烃高效催化聚合、共聚合与聚合理论及各种聚烯烃的合成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探明各种烯烃催化聚合反应规律和最佳聚合条件,理论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并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参数及数学模式、聚合反应单元微观历程及机理、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及浓度的定量测定、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分子设计及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制出多种新型高效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及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先后用于合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高中低密度聚乙烯等11种烯烃共聚物,大大推动了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不管是理论建设方面还是生产实践方面,林尚安取得的成就都是中国少有的,他的水平真的很高。”中山大学教授王海华评论说。
“林院士编写的教材是我们专业的经典教科书。”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朱宏说,“他不仅是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方面的领军人物,也是我国高分子化学和聚合物学科的泰斗。”
“父亲几乎没有休闲娱乐的时间。”女儿林颂元回忆说,“他一心扑在科研上,因此无论在什么场合、不管条件多艰苦,他都能做出成果来。”
截至2009年3月林尚安去世,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多篇,主编《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论》《配位聚合》等专著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成为我国配位聚合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
由于研究成果突出,近年他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2项,省高校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具有高水平的论文近90篇。他在1983年至1992年担任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期间,大力推动学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成绩显著,该会连续6次被广东省科协评为先进学会。
言传身教 严谨治学
“夹着尾巴做人”“诚诚实实做科研,不造假数据”,林尚安这些话影响了不少学生,学生回忆起他最常说的就是“严谨”“低调”。这位在1993年就拿到院士头衔的老人,却极少出现在媒体视野里。
他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引导他们在科学前沿拼搏进取。他常说:“21世纪将是高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有责任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当好铺路石,带出一批人,使他们上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在学术上超过,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林尚安对于学生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怀、科研上严格要求。他言传身教,对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林尚安献身教学,主讲过有机化学、有机结构理论、高分子化学、高分子专论、高分子合成与聚合原理、高分子合成与功能高分子等课程。他对科研的严谨和学术的严格,很多学生都印象深刻。据学生回忆,他几乎每天都去实验室,详细询问实验条件,定期讨论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重现性,并对可疑数据仔细分析,指导学生重新做实验。
“老师说做学问一定要一丝不苟。”学生刘丹回忆说,“记得我在论文开题时,每次将开题报告交给林老师,他都在报告上写上编号,其中任何不确切、不详尽的地方都被一一标出,甚至连标点符号问题都被仔细订正。”
改的次数多了,林尚安“威胁”说;“我要看看到底写多少遍,你才能达到要求。”
一遍遍订正,一次次被“打回”,刘丹有些怨言,甚至为此偷偷哭过。但看到老师严谨、细致的标注,她只得重新查找整理资料,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修正。“后来我仔细数了数,开题报告竟有9份之多。”刘丹说。
与晚年林尚安相处时间较多的博士生、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祝方明回忆,林尚安做事严谨,一丝不苟,哪怕一个字符都不会轻易放过。
“林老师说科学探索来不得半点马虎。”祝方明说,“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签了我的名就要负责任’。”
毕业前填写归档材料,林尚安认真核对检查学生的每一份材料。他告诉学生:“这些材料将伴随你们一生,这是我为你们所做的最后的事情,走出学校就靠你们自己了,一定要养成好习惯。”
“林尚安品德高尚,一生淡泊名利,用严谨的学术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李善民说,他言传身教,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影响了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1988年以来,他个人先后荣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广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园丁奖”,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广东省职工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省高教局和中山大学的多项奖励,1994年1月又被学校授予“特别贡献奖”。
平和诚挚 低调一生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兴起,“下海”成为沿海城市的“大潮”。当时,一些公司托人找到林尚安,希望能借他的声望为企业作挂名宣传。无一例外,凡是求他挂名的企业都被拒绝了。
“那时候学校收入少,很多老师去了企业。他不用离开学校,只挂个名就行,但他却有钱不挣。”林颂元说,“那时候我很不理解,现在想起来,父亲在这方面是站得很稳的。”
大家都忙着挣钱的时候,林尚安依旧专心致志搞科研。在林颂元眼里,父亲年轻时是有些才艺的,但他全部的心思都在科研和教学上,不愿把时间花费在休闲和娱乐上,哪怕是一分钟。
“他是不计名利的人。”林尚安的妹妹林茉莉说,“国家给他的待遇比较优厚,但他的生活依旧很简朴,家里连个像样的沙发都没有,藤椅和餐桌用了80多年,吃饭时甚至摇摇晃晃。”
林尚安和夫人杨燕生都是中山大学教授。1998年,杨燕生摔伤手臂,林尚安亲自配药、做饭,悉心照顾。后来,杨燕生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林尚安一边带研究生搞科研,一边照顾夫人的吃喝拉撒。他甚至列出详细的时间表,吃什么、干什么,都定时定点安排得妥妥帖帖。
2008年3月,林尚安脑淋巴瘤病发,他安排好夫人的起居,才下定决心去医院看病。
2009年3月17日,林尚安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整理父亲遗物时,林颂元在一个记事本中发现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平”“诚”两个字,以及由这两个字组成的一连串词。
“纸上写着平凡、平和、平实、平顺、平淡、平衡、平心静气、平易近人,还有诚实、诚恳、诚心、诚信、诚挚、诚朴……”林颂元说,“可能是他比较看重这两方面的品质,并时时提醒自己要平和、诚挚待人吧。”
“哥哥曾说,抓住这两个字,心就坦然。”林茉莉说,“他一辈子就是这样,对工作严肃认真,对朋友诚恳正直,对家人关爱负责,对自己严格要求……”
待人平和诚挚、对事尽心低调。尽管1993年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林尚安的名字却极少出现在媒体视野里。
“他一生低调,以前想采访他的人基本上都被拒绝了。”林颂元说,“他平时在家话也不多,而且说的都是‘大白话’,从来没有‘金句’,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
(综合自中国科学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科学院官网等)
林尚安(1924年6月8日—2009年3月17日),福建省永定人,高分子化学家。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授,曾任该校化学系主任、高分子所所长、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并受聘为厦门大学兼职教授。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50年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尚安长期从事聚烯烃优质材料合成及功能高分子研究,出版专著4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多篇,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0多项,成绩卓著,是国家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这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客家土楼——振成楼的门楼厅堂楹联,也是林氏家族胸怀家国的族训。
1924年6月,我国高分子化学泰斗、配位聚合学科带头人和创建者之一林尚安就出生在振成楼内。幼年时族训家规的熏染、求学中抗战炮火的洗礼、工作后新中国建设的熔铸,塑造了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勤勉严谨治学、一丝不苟育人、诚挚平和待人的品格。
心无旁骛 献身科研
1924年,在振成楼里,林家迎来了新生命林尚安。
5岁那年,林尚安进入学堂读书。尽管年龄尚小,天资聪颖的他却门门功课优秀。此外,他爱好广泛,绘画、书法都像模像样。
早在中学时代,林尚安就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心中就埋下投身科学、以化学工业强国富民的种子。1942年,他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师从著名化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以及我国催化化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蔡启瑞。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学校不时遭到日军战机轰炸,学生们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下仍然发奋求学。林尚安后来回忆,这段时期对他一生学术影响至深,在学术领域中坚忍、刻苦的习惯,就是在那时打下了基础。
1950年,林尚安获岭南大学(后并入中山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在当时学科“专业化”浪潮中,林尚安与中山大学老师共同筹建起当时国内首批高分子专业。“文革”结束后,他领头建立了我国高等院校首批科研机构——高分子科学研究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尚安主要从事有机硅高分子缩聚理论研究,研制出新型低温固化硅漆和硅树脂,并成功应用于国防装置和尖端电子设备。
此后,他对烯烃高效催化聚合、共聚合与聚合理论及各种聚烯烃的合成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探明各种烯烃催化聚合反应规律和最佳聚合条件,理论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并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参数及数学模式、聚合反应单元微观历程及机理、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及浓度的定量测定、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分子设计及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制出多种新型高效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及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先后用于合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高中低密度聚乙烯等11种烯烃共聚物,大大推动了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不管是理论建设方面还是生产实践方面,林尚安取得的成就都是中国少有的,他的水平真的很高。”中山大学教授王海华评论说。
“林院士编写的教材是我们专业的经典教科书。”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朱宏说,“他不仅是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方面的领军人物,也是我国高分子化学和聚合物学科的泰斗。”
“父亲几乎没有休闲娱乐的时间。”女儿林颂元回忆说,“他一心扑在科研上,因此无论在什么场合、不管条件多艰苦,他都能做出成果来。”
截至2009年3月林尚安去世,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多篇,主编《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论》《配位聚合》等专著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成为我国配位聚合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
由于研究成果突出,近年他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2项,省高校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具有高水平的论文近90篇。他在1983年至1992年担任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期间,大力推动学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成绩显著,该会连续6次被广东省科协评为先进学会。
言传身教 严谨治学
“夹着尾巴做人”“诚诚实实做科研,不造假数据”,林尚安这些话影响了不少学生,学生回忆起他最常说的就是“严谨”“低调”。这位在1993年就拿到院士头衔的老人,却极少出现在媒体视野里。
他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引导他们在科学前沿拼搏进取。他常说:“21世纪将是高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有责任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当好铺路石,带出一批人,使他们上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在学术上超过,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林尚安对于学生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怀、科研上严格要求。他言传身教,对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林尚安献身教学,主讲过有机化学、有机结构理论、高分子化学、高分子专论、高分子合成与聚合原理、高分子合成与功能高分子等课程。他对科研的严谨和学术的严格,很多学生都印象深刻。据学生回忆,他几乎每天都去实验室,详细询问实验条件,定期讨论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重现性,并对可疑数据仔细分析,指导学生重新做实验。
“老师说做学问一定要一丝不苟。”学生刘丹回忆说,“记得我在论文开题时,每次将开题报告交给林老师,他都在报告上写上编号,其中任何不确切、不详尽的地方都被一一标出,甚至连标点符号问题都被仔细订正。”
改的次数多了,林尚安“威胁”说;“我要看看到底写多少遍,你才能达到要求。”
一遍遍订正,一次次被“打回”,刘丹有些怨言,甚至为此偷偷哭过。但看到老师严谨、细致的标注,她只得重新查找整理资料,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修正。“后来我仔细数了数,开题报告竟有9份之多。”刘丹说。
与晚年林尚安相处时间较多的博士生、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祝方明回忆,林尚安做事严谨,一丝不苟,哪怕一个字符都不会轻易放过。
“林老师说科学探索来不得半点马虎。”祝方明说,“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签了我的名就要负责任’。”
毕业前填写归档材料,林尚安认真核对检查学生的每一份材料。他告诉学生:“这些材料将伴随你们一生,这是我为你们所做的最后的事情,走出学校就靠你们自己了,一定要养成好习惯。”
“林尚安品德高尚,一生淡泊名利,用严谨的学术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李善民说,他言传身教,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影响了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1988年以来,他个人先后荣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广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园丁奖”,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广东省职工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省高教局和中山大学的多项奖励,1994年1月又被学校授予“特别贡献奖”。
平和诚挚 低调一生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兴起,“下海”成为沿海城市的“大潮”。当时,一些公司托人找到林尚安,希望能借他的声望为企业作挂名宣传。无一例外,凡是求他挂名的企业都被拒绝了。
“那时候学校收入少,很多老师去了企业。他不用离开学校,只挂个名就行,但他却有钱不挣。”林颂元说,“那时候我很不理解,现在想起来,父亲在这方面是站得很稳的。”
大家都忙着挣钱的时候,林尚安依旧专心致志搞科研。在林颂元眼里,父亲年轻时是有些才艺的,但他全部的心思都在科研和教学上,不愿把时间花费在休闲和娱乐上,哪怕是一分钟。
“他是不计名利的人。”林尚安的妹妹林茉莉说,“国家给他的待遇比较优厚,但他的生活依旧很简朴,家里连个像样的沙发都没有,藤椅和餐桌用了80多年,吃饭时甚至摇摇晃晃。”
林尚安和夫人杨燕生都是中山大学教授。1998年,杨燕生摔伤手臂,林尚安亲自配药、做饭,悉心照顾。后来,杨燕生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林尚安一边带研究生搞科研,一边照顾夫人的吃喝拉撒。他甚至列出详细的时间表,吃什么、干什么,都定时定点安排得妥妥帖帖。
2008年3月,林尚安脑淋巴瘤病发,他安排好夫人的起居,才下定决心去医院看病。
2009年3月17日,林尚安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整理父亲遗物时,林颂元在一个记事本中发现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平”“诚”两个字,以及由这两个字组成的一连串词。
“纸上写着平凡、平和、平实、平顺、平淡、平衡、平心静气、平易近人,还有诚实、诚恳、诚心、诚信、诚挚、诚朴……”林颂元说,“可能是他比较看重这两方面的品质,并时时提醒自己要平和、诚挚待人吧。”
“哥哥曾说,抓住这两个字,心就坦然。”林茉莉说,“他一辈子就是这样,对工作严肃认真,对朋友诚恳正直,对家人关爱负责,对自己严格要求……”
待人平和诚挚、对事尽心低调。尽管1993年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林尚安的名字却极少出现在媒体视野里。
“他一生低调,以前想采访他的人基本上都被拒绝了。”林颂元说,“他平时在家话也不多,而且说的都是‘大白话’,从来没有‘金句’,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
(综合自中国科学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科学院官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