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上接1版)
  依托泉籍商会设立北京、广州等一批人才工作联络站和10个异地“人才之家”,泉州聘任3批次87名“招商引才大使”,并在国内外各大高校累计招募350名校园引才大使,常态开展“泉城似锦·邀您来创”“百校云招聘”等校园引才活动,每年引进产业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及高校毕业生约2万人。
  “得益于泉州市委、市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在这两年中化公司招聘中,明显感觉到人才对泉州的向往度更高,特别是得知泉州实施博士人才倍增行动后,包括清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高校博士都有意向来此干事创业。”对于人才政策带来的“红利”,中化泉州能源科技公司总经理、北京化工大学工业催化博士研究生徐人威感触颇深。借助泉州、惠安两级人才部门的政策“东风”,目前,该公司已引育博士人才10多名,在各自岗位上攻克技术难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血液”。
  关键词二:搭台筑梦
  打造“事业港湾”
  让青年人才“留得住”
  鞋服年度销售超300万件,销售额跨过亿元大关,产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欧美国家,今年销售额预计可以增长30%……
  “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泉州的支持,特别是人才创业资金补贴等给了我们许多帮助!”从安徽宿州远道而来,在泉州丰泽创业第9年,泉州宁创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宁用自己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在泉州创业的可行性。
  用政策打动人,靠平台吸引人。泉州注重铺路、搭桥、架梯,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全力打造人才“抢滩登陆”的“事业港湾”。
  创业上,泉州对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科技型创新创业项目,由泉州市属国有企业组建的天使投资基金、创投基金优先给予股权投资,吸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社会资本跟进股权投资。2023年以来,累计为2500多名高层次人才(团队)授信近20亿元。
  科研上,泉州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评审中新增设立青年类科研评审项目,每年立项支持10个以上高层次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给予每个项目最高30万元经费资助。同时,设立民营企业、民办非企业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专项补助资金,对申请人作为唯一作者出版具有独立书号、创新性创造性学术价值的专著或参加国际级学术交流的,给予每人最高2万元补助。
  培训上,泉州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申报授牌市级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基地,根据职工培训工作的规模、质量、成效,给予一次性20万元~30万元资金支持以及3万元~10万元年度培训补贴。支持民营企业与院校、机构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和在岗职工“智改数转”技能培训,培养所需青年技能人才,根据取得证书类型和等级,按每人最高6000元标准给予企业培训补助。
  关键词三:优化服务
  解决“关键小事”
  让青年人才“过得好”
  “安居保障、福利待遇、子女就学等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这边的人才服务很暖心,让我能潜下心来、扎根于此,泉州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刚从福州大学毕业,就职于泉港区一家石油化工企业的陈女士说道。
  如何满足青年人才就业诉求、企业单位用人需求?泉港区推行才企“无缝对接”机制,通过人才集中储备、政策系统打包、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才、企业、政策三方精准对接,共为300多名高校青年人才匹配优质企业、福利待遇,涉及石油化工、新能源等37个领域82个专业种类。
  人才引进来,能否留得住、过得好,关键看服务。近年来,泉州聚焦人才“关键小事”,在事业留人、服务留人、感情留人上下足功夫,进一步提级服务质效、造优服务生态,解决青年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一体化”保障住房。除对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最高80万元的购房补助,并提供青年人才来泉州求职免费住宿、租赁优惠外,泉州对在泉首次购买商品住房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全日制“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普通高校本科生、大专生分别提供购房补助8万元、6万元、4万元、2万元、1万元。同时,对技工学院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班、高级工班毕业生分别按相当于本科学历、大专学历落实购房补助待遇,累计发放住房保障金6000万元。
  “一卡通”兑现待遇。泉州将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纳入“优才卡”申领对象,对应享受涉才政策服务和商超消费打折等便利。比如,支持零门槛落户,实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子女入学优先统筹安排到优质公办学校就读;提供免费乘坐公交、免费游泉州等便捷公共服务。
  “一站式”暖心服务。依托“泉州人才港湾”信息平台,泉州设置“一站式”服务专窗,归口办理人才认定、资金补助、安居保障、子女就学等20项涉才服务事项,指定专人、安排专线,做好相关政策咨询和解释工作,帮助各类人才办事找得到门、找得对人。目前,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系统已实名登记注册享受相关服务超3.4万人。设立“泉州青年创新创业榜”,每年评选、表彰50名左右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典型,先后推荐808名青年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有力激发人才归属感和荣誉感。 (特约记者 吴宗宝 通讯员 林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