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 多举措当好“人才合伙人”
本报讯 近年来,泉州台商区致力打造“台爱人才”特色品牌,不断完善“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为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主阵地、高新产业发展主阵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约6万名,累计认定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超1000人。
高位谋划、一体推进,“大人才”格局更加有力。区党工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树牢“第一资源”人才工作理念,高位统筹,设立“人才日”礼遇致敬人才。主要领导带头直接联系人才,主动倾听人才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完善区党工委人才人才工作规则等多项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定期会商、专项调度、“一把手”述职等机制,用“硬杠杠”力推人才工作落地落实。锚定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先后实施“引才聚才”“拼创新、聚人才”等专项行动,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专班化保障,“一盘棋”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制定《泉州台商投资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全区人才工作总纲,落实市“涌泉”行动20条、青年人才“新八条”,出台支持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10条扶持措施、集聚各类人才来区创业就业22条措施等,配套台湾青年、建筑行业、社会工作者等专门领域人才引育扶持措施,人才政策迭代升级,磁场效应持续加强。
架桥搭台、产才融合,“强引擎”动力不断释放。前移引才端,把招才引智融入招商引资,在台北、北京、上海、深圳等招商联络处同步设立异地人才工作站,2023年签约闽投深海综合性陆海联动海洋牧场系列等重大项目207个、总投资1152亿元,新增引进省市高层次人才251人;常态组织区籍大学生故乡行活动,聘任青年人才、校园引才大使、台港澳人才引才大使37名,发挥纽带力量参与招商引智工作;开展送岗留才进校园、跨省助企等招工引才招聘会26场,推动4000多个岗位供需端精准对接,达成初步就职意向700人。布局聚才链,瞄准台湾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科学规划建设精密机械产业园等6个台商特色园区,靶向吸纳智能服务机器人等领域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累计引进高精尖缺台湾人才132名;依托联东U谷·科技创新谷、中南高科产业园等高端孵化器,以高能级创新载体引才,累计培育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7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链接产学研,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成立区乡村振兴学院,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马兰花创业培训班4期,推动区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与企业深度“联姻”,匹配6个专家团队,走访企业40家,“云播+线下”技术诊断140次,推动方案对接40次,开展产学研“无缝对接”活动37场,促成校企合作关系18对。
改革创新、优化服务,高品质生态加速营造。为人才“松绑”,创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桌子管前期”等“十个一”综合改革,打造“亲清家园”赋能人才政策兑现,让企业、人才办事“不见面、不跑腿、不求人”,子女入学、购(租)房补助申请等服务一“键”办成,累计兑现惠企惠才290余万元;推动玖龙纸业、立亚新材等6家企业成为人才自主评价试点单位,自主评定市高层次人才68名。促人才安居,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步伐,建设优才大厦、台湾人才公寓,打造台湾青年夜市,推出50套人才公寓为“首来”台湾青年提供半年免费住宿,人才工作生活配套日益完善;推动优秀台湾人才参评荣誉,台胞邱俊杰当选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不断增强台湾人才的认同感、融入感和归属感。让人才无忧,建好用好10个“人才之家”,定期开展各类人才活动,扩大人才社群,累计打造市级“人才之家”4个、市级“十佳人才之家”1个,举办两岸人才茶话会4场,组建“党建+人才”服务专员常态化走百企、访千才,及时跟踪回应人才各类诉求,让人才安心安业、逐梦无忧。
(通讯员 黄梦露)
高位谋划、一体推进,“大人才”格局更加有力。区党工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树牢“第一资源”人才工作理念,高位统筹,设立“人才日”礼遇致敬人才。主要领导带头直接联系人才,主动倾听人才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完善区党工委人才人才工作规则等多项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定期会商、专项调度、“一把手”述职等机制,用“硬杠杠”力推人才工作落地落实。锚定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先后实施“引才聚才”“拼创新、聚人才”等专项行动,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专班化保障,“一盘棋”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制定《泉州台商投资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全区人才工作总纲,落实市“涌泉”行动20条、青年人才“新八条”,出台支持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10条扶持措施、集聚各类人才来区创业就业22条措施等,配套台湾青年、建筑行业、社会工作者等专门领域人才引育扶持措施,人才政策迭代升级,磁场效应持续加强。
架桥搭台、产才融合,“强引擎”动力不断释放。前移引才端,把招才引智融入招商引资,在台北、北京、上海、深圳等招商联络处同步设立异地人才工作站,2023年签约闽投深海综合性陆海联动海洋牧场系列等重大项目207个、总投资1152亿元,新增引进省市高层次人才251人;常态组织区籍大学生故乡行活动,聘任青年人才、校园引才大使、台港澳人才引才大使37名,发挥纽带力量参与招商引智工作;开展送岗留才进校园、跨省助企等招工引才招聘会26场,推动4000多个岗位供需端精准对接,达成初步就职意向700人。布局聚才链,瞄准台湾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科学规划建设精密机械产业园等6个台商特色园区,靶向吸纳智能服务机器人等领域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累计引进高精尖缺台湾人才132名;依托联东U谷·科技创新谷、中南高科产业园等高端孵化器,以高能级创新载体引才,累计培育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7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链接产学研,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成立区乡村振兴学院,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马兰花创业培训班4期,推动区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与企业深度“联姻”,匹配6个专家团队,走访企业40家,“云播+线下”技术诊断140次,推动方案对接40次,开展产学研“无缝对接”活动37场,促成校企合作关系18对。
改革创新、优化服务,高品质生态加速营造。为人才“松绑”,创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桌子管前期”等“十个一”综合改革,打造“亲清家园”赋能人才政策兑现,让企业、人才办事“不见面、不跑腿、不求人”,子女入学、购(租)房补助申请等服务一“键”办成,累计兑现惠企惠才290余万元;推动玖龙纸业、立亚新材等6家企业成为人才自主评价试点单位,自主评定市高层次人才68名。促人才安居,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步伐,建设优才大厦、台湾人才公寓,打造台湾青年夜市,推出50套人才公寓为“首来”台湾青年提供半年免费住宿,人才工作生活配套日益完善;推动优秀台湾人才参评荣誉,台胞邱俊杰当选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不断增强台湾人才的认同感、融入感和归属感。让人才无忧,建好用好10个“人才之家”,定期开展各类人才活动,扩大人才社群,累计打造市级“人才之家”4个、市级“十佳人才之家”1个,举办两岸人才茶话会4场,组建“党建+人才”服务专员常态化走百企、访千才,及时跟踪回应人才各类诉求,让人才安心安业、逐梦无忧。
(通讯员 黄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