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林尚扬:为国奉献一生 焊接之光永续
科学家 风采


  林尚扬(1932年3月16日—2024年7月20日),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焊接领域著名专家、中国机械总院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1年8月,林尚扬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1978年1月至1995年1月,林尚扬先后任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室主任;1995年1月,任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技术委员会主任。林尚扬长期从事焊接工艺及焊接材料的研究。
  2024年7月20日17时43分,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92岁。
  “工业发展需要啥,我们就去做啥。”中国工程院院士、焊接专家林尚扬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一生致力于焊接技术,用一甲子的时间,开辟了焊接领域五大研究方向。他是我国水下焊接技术奠基人之一,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技术创始人,焊接低成本自动化和机器人焊接应用推动者,大功率固体激光焊接技术先导者……
  2024年7月20日17时43分,这位老人离开了我们。但他潜心研发20余年的大型激光焊接装备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科研精神激励着后辈不畏艰难、勇毅前行。
  林尚扬曾说,他人生里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焊接”。即使在与病魔抗争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挂念着2024年国际焊接学会的论文资料,想了解焊接领域最新发展情况。
  考入哈工大,与焊接结下不解之缘
  林尚扬1932年生于厦门。1950年,高中没毕业的林尚扬就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一名文弱书生变成了一个敢于面对困难的人。1956年秋,林尚扬考入哈工大。他填报的志愿是“机械制造”,老师告诉他,焊接专业是新学科,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就念这个还有许多问题没解决的专业吧。”从此他与焊接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2年他来到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哈焊所”;2017年改制更名为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哈焊院”),度过了57年时光。在我国焊接工程领域躬耕50余载,他带领团队完成30个国家重大课题,攻克我国焊接领域多个难点、“卡脖子”工程。虽然,2018年末他已经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仍坚持每天到哈焊院。“看看资料,与年轻人一起探讨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很是过瘾,感觉自己也年轻了。”充满激情的话语让人感到林院士宝刀未老。
  回忆过去,林尚扬院士谦虚地说:“在哈焊院50多年,搞了5个大方向,广度很好,但深度不足。所以我常说我是一个工程师,而非科学家,我攻克工程难题,但不解决科学问题。”
  他是一名专门攻坚克难的工程师。
  林尚扬说,国家下达的课题,往往都是没人做过,更是无经验可借鉴的,每次拿到课题时,他都不知道能否完成。“但只要国家需要,就必须玩命地把它完成,不能应付了事,要竭尽所能做到最好。”
  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不断挑战自我,驰骋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先后完成30项重大课题,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2部。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设立发明奖的20多年内,仅有10多项焊接成果获得过国家发明奖,林尚扬就获得两项。
  在焊接领域,材料工艺设备样样通
  林院士有一点小骄傲地说:“在焊接领域,像我这样材料、工艺、设备什么都搞过的,还真不大好找。”
  他说,哈焊所建所初期条件艰苦,第一代哈焊人既搞研发又动手操作,既善于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寻找理论依据,又善于动手操作积累实践经验,这些宝贵的传统引领他在创新征途上不断前行。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国钢铁进行第一次革命,大力发展低合金高强度钢。那时钢的强度越来越高,但焊接却跟不上了,就像没有针线适合缝制那么高强度的布。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给哈焊所下达了开发新型焊丝的科研项目,林尚扬便是带头人。“以前所里从来没做过焊丝,恰好当时所里刚建了焊接材料实验中心,又刚买来冶炼炉、轧钢机、拔丝机等设备,具备做焊丝的条件。”于是,林尚扬带着课题组成员和这些新设备并肩从零攻关。
  为了抢进度,拔焊丝、焊试件、刨床、铣床、磨床,林尚扬几乎什么都亲自干。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林尚扬的努力下,及时研究出4种埋弧焊和电渣焊的焊丝,满足大型化肥装备制造的需要。现在这些焊丝仍在生产中使用,并都列入了国家焊丝标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根据国家开发海洋资源的需要,林尚扬转到水下焊接技术的研究领域。搞焊接的人都知道,焊接最怕水,陆地上焊接都是先把水烘干了再焊,而在水中焊接,难度可想而知。林尚扬知难而上,直面这一全新领域。为了获得第一手的体验,他带领全组科研人员学习潜水,每人都要亲自下水实验,共同讨论实验结果。1976年初的上海特别冷,每天在露天的游泳池里做试验之前,都要先用竹竿打碎水面上的薄冰,然后穿上百多斤重的重潜装具,手上擦上防寒的凡士林,但是一下水,手就冻得没有知觉了。在如此艰苦环境下,课题组终于研究成功了一种“水下局部排水CO2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方法”,解决了水下焊接的三个技术关键,使水下焊接接头的质量达到规程要求的水平。采用这种技术先后完成固定式和自升式平台的安装和修复等的水下焊接施工10多例,至今仍在使用。
  不懈求索,勇攀一个个创新高地
  走进哈焊院焊接装备车间,门口一台橘黄色的大型设备吸引了记者目光。设备上一个巨大机械手臂在技术人员遥控下,正在灵活移动,进行激光焊接。
  “这是大功率激光复合焊接工艺装备,是以林尚扬院士为首的院士团队经过20多年潜心研究开发的,为国内首创。”车间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激光复合焊接工艺装备可以用于城市地铁、和谐号动车、复兴号、新一代磁悬浮列车的大部件焊接。不久前,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悬浮列车通长部件焊接装备也已研制成功,为国际首台套。
  国际首台、国内首个,这样的字眼对林尚扬来说并不新鲜。
  “我认为一个人只能在一条道上走,不可能同时尝试走好几条路,但是周围许多人所走过的路是可以借鉴的。吸收他人的经验和优点可以使自己少走弯路。”在科研创作中,林尚扬善于在引进中推陈出新,使他主持完成的科研课题增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了适应我国大型电站锅炉、石油化工装备等重大装备制造的需要,国家下达给哈焊所一项“常规埋弧焊现代化改造”的课题。林尚扬马上从水下焊接转到埋弧焊方面的研究。他带领课题组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又到国外考察,最后选择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没人走过的路——“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技术”,这一技术成果使我国的窄间隙焊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令林尚扬欣慰的是,双丝窄间隙埋弧焊设备自1987年开始在太原重型机器厂和哈尔滨锅炉厂推广以来,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客户从不接受到接受,现在已经有300多台套在我国骨干重点企业中应用,占领了国内市场近80%的份额。
  林尚扬不懈求索地勇攀一个个创新高地。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提出“焊接低成本自动化”概念,并主持完成了多项焊接自动化装备及生产线项目,推动了我国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创新和焊接自动化发展。
  多年来,林尚扬先后创建了水下焊接实验室、埋弧焊实验室、焊接机器人实验室、激光焊接实验室4个实验室,从事的科研项目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至今,这些成果在许多行业和领域被广泛运用,产生了比较好的效益,他本人也因此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他主持完成了26项重点科研课题,其中有21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有8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累计荣获国家、部级科技成果奖15项,先后完成学术专著两部,成为国内焊接技术领域的佼佼者。1995年,林尚扬以其精深的学术造诣和对焊接事业的卓越贡献,光荣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治学严谨,重视培养青年人才
  从上班第一天开始,除了公出,林尚扬是每天在单位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人。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和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学风严谨、工作较真的他,在生活中却十分随和、俭朴。无论上下班、还是生活中,从不要求公车接送。虽然年事已高,林尚扬独自出门时,还是坚持坐公交车,从不给单位增加任何负担。应该享受副省级待遇的林尚扬,出差在外住的都是普通标间,从来都是和同行的同事住一起,而没有特殊的要求。
  在林尚扬组建的激光焊接研究室,一支优秀的中青年科研团队成长起来。这支青年团队主导制定的激光-电弧复合焊接国际标准,被全球多个国家采用。同时,他们建立了激光焊及激光-电弧复合焊国家标准体系,解决了大型起重机、时速600千米磁浮高铁、大型船舶等一批大国重器关键部件的焊接难题,并首次实现工业应用。
  林尚扬特别重视技术创新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他将奖金和积蓄捐出,成立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创新基金,激励青年人才进行科技创新。已过耄耋之年的他,还多次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作专题报告。作为师者,林尚扬治学严谨,80多岁时还熬夜为学生批改论文和报告。
  林尚扬说,在哈焊院他最高的职位做到副总师,但他最喜欢做的还是课题组长。50多年来,伴随着不断解决我国制造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他自己也在成长在提高。
  同样成长的,还有哈焊院。
  在以林尚扬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近年来,哈焊院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在高端焊接材料、先进焊接工艺和自动化装备领域中独特的技术优势基础上,形成了“高效优质焊接材料、高功率激光焊接技术和摩擦焊焊接技术两大先进焊接工艺,一大成组成套设备”的技术方向,多项焊材在国内率先国产化,实现了进口替代;多个焊接工艺为国内首创,突出解决“卡脖子”、“补短板、固长板、强能力”等关键焊接技术难题,站在了世界焊接技术前沿。
  林尚扬始终站在工程技术的前沿,一生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进步而不懈努力,为我国焊接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合自东北网、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晨报、科技日报、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