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要坚持系统集成、守正创新,着力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做好党管人才“加法”。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方向所在、力量所在、优势所在。要健全高位推动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完善党管人才的组织体系,优化机构建设和力量配置,加强宏观把控、政策支撑、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确保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破得深、立得稳。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关联度高、耦合性强,要打造权责明晰、多级联动、横纵打通的人才全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构建各职能部门和各用人主体整体联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坚持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完善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党委联系服务人才工作等制度,加大人才工作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权重,推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切实将党管人才工作落到实处。
  做好放权松绑“减法”。没有用人主体的积极性,就没有人才的积极性。人才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要坚持向用人主体放权,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正向赋权+负面清单”的方式,将编制使用、绩效工资、岗位评聘、科研经费等管理权限适度下放,提高用人主体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推动人才尽展其能、尽显其才。不受束缚才能大展拳脚,轻装上阵才能活力迸发。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以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科学研究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要遵循发展规律、留足试错空间,完善创新创业尽职免责、容错纠错等机制,鼓励人才敢于探索发现、勇于改革创新。要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以管理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换来人才的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做好激励赋能“乘法”。人才犹如燧石,越激发越能放射火花。要强化正向激励,建立健全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在重要项目课题、技术攻关、实践应用中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军令状”“英雄帖”等竞争性模式,打破论资排辈,真正做到“谁有本事谁上、谁能干成奖谁”。要健全政府、社会、单位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引入基金、信贷、保险等金融工具,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支持保障人才,以“真金白银”为人才创新创造蓄力赋能。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及时奖励取得重大创新突破、重大科技成果的创新企业和人才,大力推广“人才日”“人才周”“人才驿站”“人才公园”等做法,常态化选树优秀人才典型,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与职业尊荣感。
  做好机制障碍“除法”。障碍不除,发展不顺;常规不破,大才难求。要坚持价值导向、能力导向,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思维桎梏,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发挥领军人才“伯乐相马”、行业组织业内评价、用人主体自主评价、其他市场要素社会评价等的作用,多元化、多维度评价人才,让更多千里马在各自的赛道上崭露头角、竞相奔腾。要注重从人才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建立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的制度机制,解决兼职多、会议多、填表多、检查多等问题,减少参加非学术性、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和不必要的评审活动,清除“繁文缛节”对人才的干扰,让人才潜心科研、安心创造。要用心用情用力提升人才服务水平,聚焦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急难愁盼,强化数字赋能、集成改革,推动人才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匹配,切实消除后顾之忧,不断激发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