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瓷海任遨游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礼同
赖礼同(前左一)传授制瓷技能
人物名片
赖礼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首届技能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福建省八闽工匠人物,福建省高层次人才B类,大世界吉尼斯纪录获得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省级传承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现任福建省德化县博古陶瓷研究所所长兼艺术总监。50多件作品在国家级、省级专业评比中获金奖,40多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省级博物馆、珍品馆收藏。
温和、谦逊、待人热情,这是大家第一次见到赖礼同老师时的印象,自称为来自山区农民的他一谈起德化陶瓷,便面露笑容,如同打开了话匣子一般侃侃而谈,他不但谈起了德化陶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的历史历程,还谈起了德化作为全球第一个“世界陶瓷之都”未来发展的前景,同时对制瓷人才的培养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知。
“‘世界陶瓷看中国,中国陶瓷看德化。’一定要加强陶瓷人才的培养和传承,这样德化陶瓷才能够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有些社会青年没有工作,我都无偿地让他们来我这里学习,目的就是让这项古老的陶瓷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从他朴质的言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赖礼同在德化陶瓷发展道路上的执着与热爱。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他在陶瓷艺术领域的造诣深厚,备受业界认可。他还获得福建省首届技能大师、国家技能师工作室等荣誉称号,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他在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同时,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省级传承人,肩负着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重任。现任福建省德化县博古陶瓷研究所所长兼艺术总监的他,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有着极高的造诣,还在推动德化陶瓷产业的发展和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他还是全国劳动模范,收留并传授待业青年制瓷技能,正体现着他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然而,这一切荣誉的获得与赖礼同一路的辛勤与汗水是分不开的,“做陶瓷就是要吃苦,我的两个大拇指都已经完全变形了!”当赖礼同伸出他的双手,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右手大拇指明显偏短,且两个拇指已经变得扁平而又粗糙,这双手证明了赖礼同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十年的陶瓷之路,同时也证明着真正的大师之路并无捷径可以走。
学无止境,漫漫瓷艺求学路
“我来自偏远的山村,家里很苦,我的家里一共有八个兄弟姐妹,我排行第七,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没有人做过陶瓷,我是第一个!”1984年,年仅十五岁的赖礼同初中毕业以后,选择了就读于德化城关职业中学,当他挑着六七十斤的行李,风尘仆仆地第一次离开家乡以后,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将从此走上制作陶瓷的道路,这也将成为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人生的艰辛!我哭了两三回!”由于交通不方便,第一次离开家乡的赖礼同从早晨四点钟出发,需要沿着陡峭的山路徒步十公里,再坐车,再转车,一直到了晚上八点,赖礼同这才到达离家几十公里以外的德化县城学校。不过,由于人生地不熟,老师讲的文化课他又很难听懂,自己的人生将何去何从呢,前途的渺茫让他陷入了迷惘与困惑,他甚至想到了辍学回家。
这时候,一位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尚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赖礼同,“人无知识无作为,鸟无翅膀不能飞。知识基础越扎实,成功机会就越多。”离开家乡时,母亲也一再地叮咛他要好好学习一门手艺才能有吃饭的饭碗,老师的谆谆教导和母亲的殷切叮嘱在年轻的赖礼同心中扎下了根基,他也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学好一门技能,才不辜负老师和母亲的期盼。
德化县位于戴云山脉腹地,瓷土丰饶。德化窑烟,千年不绝。福建德化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其盛产的德化白瓷因其温润细腻、如脂似玉,享誉海内外,有“中国白”之美誉。史书上记载:“‘中国白’,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更被誉为“世界白瓷之母”。制瓷工艺也成为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
当赖礼同认定了雕塑泥塑这条道路以后,他便开始暗暗下了决心,“别人做一个,我就做五个!”从此以后,当别人已经放学去玩,或者是周末休息,他依然独自留在教室里勤学苦练,勤奋和刻苦为他制瓷工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成绩也从班上的平平庸庸到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
不过,似乎是命运的捉弄,1987年,刚毕业的赖礼同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当时德化陶瓷厂只收县城本地的学生,如此一来,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那么,是不是提着行囊独自回到自己的家乡,赖礼同再次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据他介绍,当时县里有个科学研究会,开了一个培训班,赖礼同报名参加以后,勤学肯干,努力学习弥勒、观音等人物方面的塑造,作为德化陶瓷大师的许兴泽看中了赖礼同的手艺和勤奋,便将他留在了德化。
参加工作以后,赖礼同从未停止过学习。他不断参加各类研修班,向多位大师讨教,在创作方面,赖礼同广开门路,经常走出去与业界同行交流切磋,促使自己的瓷艺在传承中嬗变,呈现出题材的多样性、手法的多变性、装饰的多元性,突出瓷质“刚中有柔、风格沉稳老道、意境清新悠远”的特质。
2003年,赖礼同终于迎来了他事业的春天,他的作品《关公》、《山鬼》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同时获得金奖。“当时福建省参加全国比赛,一共有二十件作品获得金奖,我就有两件。”谈起当年的成绩,赖礼同显得十分高兴。
接续传承,探索求真水土火
随着赖礼同在白瓷制作技艺上的不断提升,他的作品也连续在国家大赛中获得金奖,其中作品《富贵吉祥》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它是现代白瓷的第一件收藏作品,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件。这件花瓶采用不上釉的素烧法,瓶身上镶嵌了精细的立体菊花。菊花花瓣如丝一般细致立体,与瓶身一同烧制,不仅费时费工,花朵还极易碰碎,这对作者的塑瓷和烧制工艺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经过无数遍的失败与尝试,最终赖礼同淬炼出这件巧夺天工的瓷瓶。
就在赖礼同制瓷事业大放异彩的时候,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落在了赖礼同的身上,德化县本来有个文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被大火焚毁,重建时,文庙的领导小组找到赖礼同,向他说明,陶瓷作为德化县的代表,希望他能做一尊陶瓷的孔子像。
赖礼同和他的师父许兴泽接受了这个挑战,他们翻阅了无数的资料,最后按照吴道子的孔子画像作为原型来制作,与平日所见孔子雕像不同,这尊孔子雕像更突出孔子的外貌特征——龅牙、头顶隆起,赖礼同表示,这不是在丑化孔子,而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雕塑坯体、打模、注浆、再修补、烧制……单单塑造坯体就用掉4吨坯土,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探索与追求,烧制过程中,整整五天五夜没有合眼,在烧坏了九尊塑像后,最终在2013年完成了这尊高2.219米的作品,创下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如今,这座巨型孔子雕像便摆放在德化县文庙中,供万人瞻仰。
2018年,赖礼同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获此殊荣,他并不骄傲自满,也未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他说:“在我看来,陶瓷与人有很多共性,陶瓷需要经过烈火煅烧才能获得温润如玉与洁白无瑕的品质,人也要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磨炼出坚毅高洁的品格。今后我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德化陶瓷文化不断传播出去。”
他积极投身德化陶瓷行业的传承工作,通过工作室这个培育平台,一方面培养了徒弟数百余人,桃李满天下;另一方面,与德化职业中专学校、德化陶瓷学院、福建商学院、华侨大学等多个院校保持合作,免费为专业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场所。
对赖礼同来说,他并不执着于虚名浮利,而是专注于自身技艺的精进,打造更具有价值、能流传于世的优秀作品。秉持匠心,砥砺前行,用作品传递生命的价值。
“乡愁河长”,情系桑梓母亲河
近年来,赖礼同的家乡——德化县上涌镇作为戴云山脉的一个重要乡镇,正在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锚定“县域副中心”目标,紧扣农业生态型定位,厚植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泉州市整镇推进乡村振兴“五好”乡镇,立足水资源优势,用活水资源,写好水文章,激活旅游水经济,汇集多方力量助力河畅水清,探索生态资源转化新路径。
作为上涌镇的一员,赖礼同多年来便积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发展中,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23年,上涌镇人民政府聘请其为“乡愁河长”。成为乡愁河长的他,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整合力量,争取社会资金支持,为上涌镇水利项目建设出谋划策,协助破解河湖治理保护的现实难题。
同时,他还发挥着自己在陶瓷制作方面的技能优势,设计出呼吁保护水环境的环保瓷器“水娃”。“从水滴这个元素出发去形成它的大体轮廓,蓝色为它的主色调,象征着生命之水,瓷器本身是土,创作时要达到水土和谐相融。”“乡愁河长”赖礼同端坐在涌溪河畔,耐心制作着“水娃”,他以人水和谐为创作理念,将其融入陶瓷艺术中,一件寓意深刻的作品从他手中诞生。
“小时候,我还经常到这里游泳,随着村里人逐渐都到城里发展,这里也荒废了。河湖是乡村的灵气所在,更是承载着乡村生态保护等功能。”看着眼前的河道,他觉得完成岸线生态修复,让滩涂变身河长制公园势在必行。作为“乡愁河长”,赖礼同积极参加镇河长办举办的各种培训及活动,组织村民开展巡河护河行动,积极向周边游客和村民宣传保护河道环境的重要性。
“我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信心十足。看准了,就要实实在在去做,而且要坚持不懈,对于河长制工作亦是如此。我设计的‘水娃’后续将打造成伴手礼、储钱罐等,以不同的载体去宣传呼吁人们爱水、护水、亲水、节水,共同呵护绿水青山!”在相关的采访中,赖礼同如是说道。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当落日的余晖洒满了上涌镇涌溪的水面,披着夕阳霞光的赖礼同将目光投向了溪流的远方,似乎他在沉思,构想着自己的下一个作品,为自己的陶瓷艺术人生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特约记者 谢行城)
赖礼同(前左一)传授制瓷技能
人物名片
赖礼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首届技能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福建省八闽工匠人物,福建省高层次人才B类,大世界吉尼斯纪录获得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省级传承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现任福建省德化县博古陶瓷研究所所长兼艺术总监。50多件作品在国家级、省级专业评比中获金奖,40多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省级博物馆、珍品馆收藏。
温和、谦逊、待人热情,这是大家第一次见到赖礼同老师时的印象,自称为来自山区农民的他一谈起德化陶瓷,便面露笑容,如同打开了话匣子一般侃侃而谈,他不但谈起了德化陶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的历史历程,还谈起了德化作为全球第一个“世界陶瓷之都”未来发展的前景,同时对制瓷人才的培养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知。
“‘世界陶瓷看中国,中国陶瓷看德化。’一定要加强陶瓷人才的培养和传承,这样德化陶瓷才能够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有些社会青年没有工作,我都无偿地让他们来我这里学习,目的就是让这项古老的陶瓷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从他朴质的言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赖礼同在德化陶瓷发展道路上的执着与热爱。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他在陶瓷艺术领域的造诣深厚,备受业界认可。他还获得福建省首届技能大师、国家技能师工作室等荣誉称号,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他在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同时,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省级传承人,肩负着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重任。现任福建省德化县博古陶瓷研究所所长兼艺术总监的他,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有着极高的造诣,还在推动德化陶瓷产业的发展和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他还是全国劳动模范,收留并传授待业青年制瓷技能,正体现着他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然而,这一切荣誉的获得与赖礼同一路的辛勤与汗水是分不开的,“做陶瓷就是要吃苦,我的两个大拇指都已经完全变形了!”当赖礼同伸出他的双手,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右手大拇指明显偏短,且两个拇指已经变得扁平而又粗糙,这双手证明了赖礼同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十年的陶瓷之路,同时也证明着真正的大师之路并无捷径可以走。
学无止境,漫漫瓷艺求学路
“我来自偏远的山村,家里很苦,我的家里一共有八个兄弟姐妹,我排行第七,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没有人做过陶瓷,我是第一个!”1984年,年仅十五岁的赖礼同初中毕业以后,选择了就读于德化城关职业中学,当他挑着六七十斤的行李,风尘仆仆地第一次离开家乡以后,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将从此走上制作陶瓷的道路,这也将成为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人生的艰辛!我哭了两三回!”由于交通不方便,第一次离开家乡的赖礼同从早晨四点钟出发,需要沿着陡峭的山路徒步十公里,再坐车,再转车,一直到了晚上八点,赖礼同这才到达离家几十公里以外的德化县城学校。不过,由于人生地不熟,老师讲的文化课他又很难听懂,自己的人生将何去何从呢,前途的渺茫让他陷入了迷惘与困惑,他甚至想到了辍学回家。
这时候,一位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尚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赖礼同,“人无知识无作为,鸟无翅膀不能飞。知识基础越扎实,成功机会就越多。”离开家乡时,母亲也一再地叮咛他要好好学习一门手艺才能有吃饭的饭碗,老师的谆谆教导和母亲的殷切叮嘱在年轻的赖礼同心中扎下了根基,他也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学好一门技能,才不辜负老师和母亲的期盼。
德化县位于戴云山脉腹地,瓷土丰饶。德化窑烟,千年不绝。福建德化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其盛产的德化白瓷因其温润细腻、如脂似玉,享誉海内外,有“中国白”之美誉。史书上记载:“‘中国白’,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更被誉为“世界白瓷之母”。制瓷工艺也成为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
当赖礼同认定了雕塑泥塑这条道路以后,他便开始暗暗下了决心,“别人做一个,我就做五个!”从此以后,当别人已经放学去玩,或者是周末休息,他依然独自留在教室里勤学苦练,勤奋和刻苦为他制瓷工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成绩也从班上的平平庸庸到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
不过,似乎是命运的捉弄,1987年,刚毕业的赖礼同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当时德化陶瓷厂只收县城本地的学生,如此一来,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那么,是不是提着行囊独自回到自己的家乡,赖礼同再次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据他介绍,当时县里有个科学研究会,开了一个培训班,赖礼同报名参加以后,勤学肯干,努力学习弥勒、观音等人物方面的塑造,作为德化陶瓷大师的许兴泽看中了赖礼同的手艺和勤奋,便将他留在了德化。
参加工作以后,赖礼同从未停止过学习。他不断参加各类研修班,向多位大师讨教,在创作方面,赖礼同广开门路,经常走出去与业界同行交流切磋,促使自己的瓷艺在传承中嬗变,呈现出题材的多样性、手法的多变性、装饰的多元性,突出瓷质“刚中有柔、风格沉稳老道、意境清新悠远”的特质。
2003年,赖礼同终于迎来了他事业的春天,他的作品《关公》、《山鬼》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同时获得金奖。“当时福建省参加全国比赛,一共有二十件作品获得金奖,我就有两件。”谈起当年的成绩,赖礼同显得十分高兴。
接续传承,探索求真水土火
随着赖礼同在白瓷制作技艺上的不断提升,他的作品也连续在国家大赛中获得金奖,其中作品《富贵吉祥》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它是现代白瓷的第一件收藏作品,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件。这件花瓶采用不上釉的素烧法,瓶身上镶嵌了精细的立体菊花。菊花花瓣如丝一般细致立体,与瓶身一同烧制,不仅费时费工,花朵还极易碰碎,这对作者的塑瓷和烧制工艺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经过无数遍的失败与尝试,最终赖礼同淬炼出这件巧夺天工的瓷瓶。
就在赖礼同制瓷事业大放异彩的时候,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落在了赖礼同的身上,德化县本来有个文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被大火焚毁,重建时,文庙的领导小组找到赖礼同,向他说明,陶瓷作为德化县的代表,希望他能做一尊陶瓷的孔子像。
赖礼同和他的师父许兴泽接受了这个挑战,他们翻阅了无数的资料,最后按照吴道子的孔子画像作为原型来制作,与平日所见孔子雕像不同,这尊孔子雕像更突出孔子的外貌特征——龅牙、头顶隆起,赖礼同表示,这不是在丑化孔子,而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雕塑坯体、打模、注浆、再修补、烧制……单单塑造坯体就用掉4吨坯土,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探索与追求,烧制过程中,整整五天五夜没有合眼,在烧坏了九尊塑像后,最终在2013年完成了这尊高2.219米的作品,创下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如今,这座巨型孔子雕像便摆放在德化县文庙中,供万人瞻仰。
2018年,赖礼同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获此殊荣,他并不骄傲自满,也未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他说:“在我看来,陶瓷与人有很多共性,陶瓷需要经过烈火煅烧才能获得温润如玉与洁白无瑕的品质,人也要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磨炼出坚毅高洁的品格。今后我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德化陶瓷文化不断传播出去。”
他积极投身德化陶瓷行业的传承工作,通过工作室这个培育平台,一方面培养了徒弟数百余人,桃李满天下;另一方面,与德化职业中专学校、德化陶瓷学院、福建商学院、华侨大学等多个院校保持合作,免费为专业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场所。
对赖礼同来说,他并不执着于虚名浮利,而是专注于自身技艺的精进,打造更具有价值、能流传于世的优秀作品。秉持匠心,砥砺前行,用作品传递生命的价值。
“乡愁河长”,情系桑梓母亲河
近年来,赖礼同的家乡——德化县上涌镇作为戴云山脉的一个重要乡镇,正在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锚定“县域副中心”目标,紧扣农业生态型定位,厚植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泉州市整镇推进乡村振兴“五好”乡镇,立足水资源优势,用活水资源,写好水文章,激活旅游水经济,汇集多方力量助力河畅水清,探索生态资源转化新路径。
作为上涌镇的一员,赖礼同多年来便积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发展中,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23年,上涌镇人民政府聘请其为“乡愁河长”。成为乡愁河长的他,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整合力量,争取社会资金支持,为上涌镇水利项目建设出谋划策,协助破解河湖治理保护的现实难题。
同时,他还发挥着自己在陶瓷制作方面的技能优势,设计出呼吁保护水环境的环保瓷器“水娃”。“从水滴这个元素出发去形成它的大体轮廓,蓝色为它的主色调,象征着生命之水,瓷器本身是土,创作时要达到水土和谐相融。”“乡愁河长”赖礼同端坐在涌溪河畔,耐心制作着“水娃”,他以人水和谐为创作理念,将其融入陶瓷艺术中,一件寓意深刻的作品从他手中诞生。
“小时候,我还经常到这里游泳,随着村里人逐渐都到城里发展,这里也荒废了。河湖是乡村的灵气所在,更是承载着乡村生态保护等功能。”看着眼前的河道,他觉得完成岸线生态修复,让滩涂变身河长制公园势在必行。作为“乡愁河长”,赖礼同积极参加镇河长办举办的各种培训及活动,组织村民开展巡河护河行动,积极向周边游客和村民宣传保护河道环境的重要性。
“我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信心十足。看准了,就要实实在在去做,而且要坚持不懈,对于河长制工作亦是如此。我设计的‘水娃’后续将打造成伴手礼、储钱罐等,以不同的载体去宣传呼吁人们爱水、护水、亲水、节水,共同呵护绿水青山!”在相关的采访中,赖礼同如是说道。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当落日的余晖洒满了上涌镇涌溪的水面,披着夕阳霞光的赖礼同将目光投向了溪流的远方,似乎他在沉思,构想着自己的下一个作品,为自己的陶瓷艺术人生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特约记者 谢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