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龙岩市乡村人才振兴体系建设显成效

  本报讯 近年来,龙岩市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人才发展体系,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助力乡村发展。
  政策保障 健全乡村人才振兴机制
  “我是2023年获得中级制茶工程师职称,这已经是第五批了。我觉得政府这项工作做得很好,是对我们技能和能力的认可,为我们的职业发展畅通了通道。”漳州市四方君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漳州市南洋镇南洋村书记沈达铭说。
  2018年11月,龙岩市首届农村实用人才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认定名单出炉,22位专业技术带头人、致富带头人及文化能人成功通过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考核认定。这标志着龙岩的农民也可以评职称了。
  “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价体系的制定和完善,填补了龙岩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评价的制度空白,使得农民也能够参与到职称评定中来。我们希望这项活动的开展,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龙岩市人社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有关负责人介绍。职称评审机制的创新,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突破了学历、资历、论文、身份、年龄等要求,以业绩、贡献以及社会影响力为依据。
  龙岩市牢固树立“人才引领乡村发展”理念,围绕优化乡村人才振兴培育引进、评价激励、保障服务机制,先后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龙岩市“师带徒”人才培养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支持各类人才在乡村建功立业。
  龙岩市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评价机制,打破学历、资历、身份、年龄、论文等评审约束。截至目前,当地累计有5批204名“土专家”“田秀才”获评中级职称,其中,7名台籍茶农和5名直播电商被破格晋升职称。同时,对长期在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聘时给予政策倾斜,2023年为540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定中高级职称。设立优秀人才专项职数指标,累计破格晋升44名业绩突出的专技人才。
  壮大队伍 促进各类人才扎根基层
  “‘龙岩工匠’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汽车专业教研组长黄浩秋说,他将以“为闽西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在教学中做到精益求精,毫无保留把所学所思所悟传授给学生。
  “评选‘龙岩工匠’,是龙岩挖掘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项有力举措,随着‘发现一批、传帮带一批、培养一批’的三个一批方式的推进,更多‘龙岩工匠’将脱颖而出,为发展新龙岩注入坚实的人才底气。”龙岩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为推动技艺传承,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龙岩市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5.7万人次。开展龙岩工匠评选,累计评选5届48名龙岩工匠。加大涉农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认定倾斜力度,放宽乡镇事业单位专技人员招聘条件。2021年以来,当地共招聘2990余名乡镇基层急需人才(含农村教师、卫技人员等)。成立13个省级、342个市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开展名优教师结对帮扶乡村教师2.2万人次,有效促进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
  同时,建立“支企服务专员”制度,累计招募3批36名高校毕业生专职从事服务企业工作,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当地累计招募3362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有效缓解乡镇基层单位人员紧缺问题。
   搭建平台 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龙岩乡村振兴网上人才超市’旨在建立健全全市乡村人才信息库,提供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供求双方在线对接平台。”龙岩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为实现乡村振兴人才供求双方的快速、高效、精准匹配,当地开发了“龙岩乡村振兴网上人才超市”,梳理全市各类人才服务专长和项目信息,分类建档、登记入库、信息比对,帮助乡村产业与人才实现“在线下单”、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发布人才信息200多条、收集需求100多条、达成服务100余次。
  龙岩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龙岩市各乡村振兴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组织、个人可通过登录平台注册账户,登记并上传人才需求情况表,查阅平台的所有人才信息,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人才进行对接。人才需求方可登录平台查看、新增、修改、删除所提交的人才需求信息登记表。有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可登录平台查询服务联系方式,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对接交流人才供求工作。
  龙岩市在乡镇设立14个乡村振兴人才驿站、12家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10家乡村振兴技能大师工作室和3个乡村创业就业服务站点,举办首届乡村振兴暨服务业技能大赛,促进人才、技术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对接。设立“抖音数字技能学习中心”,大力培养抖音数字新农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累计培训超万人次,孵化支持120多名优质创作者,通过项目带动农户增收1.5亿元,创造就业机会超10万个次。
  龙岩市引导专家人才下乡服务,开展“百名专家下乡入企”“一村一品一专家”“师带徒”等帮扶活动,累计组织30多批700多人次专家开展服务,584名专家与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结对帮扶,帮助基层单位破解关键技术难题,转化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组织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培训610场、服务农户6.23万户次,精准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通讯员 余列江 郭书贤 王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