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DNA百年难题 让人类更加健康长寿
9月19日,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揭晓。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西南医学中心杰出讲席教授、福建籍科学家陈志坚博士,因发现DNA感受器cGAS及其激活的cGAS-STING信号通路而获得2024年拉斯克基础研究奖。
据9月17日德国保罗·埃尔利希基金会讯,陈志坚还荣获德国最高医学奖——“保罗·埃尔利希和路德维希·达姆施泰特奖”(PaulEhrlichand Ludwig DarmstaedterPrize),以表彰他在先天免疫cGAS-STING信号通路所作的开创性贡献。
陈志坚的重大科学贡献解决了DNA的百年难题,即细胞如何识别胞浆中的DNA并触发免疫反应;他发现了DNA感受器cGAS及其激活的cGAS-STING信号通路,揭示了细胞如何识别错误位置的DNA。这一实破发现为病毒感染、肿瘤免疫、炎症等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推动了先天免疫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发展。
“保罗·埃尔利希奖和路德维希·达姆施素特奖”由声誉卓著的保罗·埃尔利希基金会主办。自1952年设立以来,一直是全球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该奖项以德国著名医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保罗·埃尔利希命名,旨在表彰对生物医学研究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截至2023年,共有128位科学家获得了该奖项,其中,有26位后续获得了诺贝尔奖,进一步突显了该奖项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
“成功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陈志坚正是通过实现、超越一个个目标,一步步迈向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
1966年,陈志坚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长卿镇南斗村。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本科,并考取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研究生;1991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圣地亚哥的索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进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5年担任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2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双院士”。陈志坚主要从事天然免疫过程中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前沿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因其杰出的科学贡献,陈志坚获得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发的2012年度分子生物学奖(NASAwardinMolecularBiology)、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颁发的2015年默克奖(ASBMB-MerckAward)、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基金会颁发的2018年生物医学卢里奖(TheLuriePrizeinBiomedicalSci⁃ences)、2019年生命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PrizeinLifeSciences)、2020年肿瘤免疫学界顶级大奖——威廉·科利奖(Wil⁃liamB.ColeyAward)、2023年哥伦比亚大学年度大奖——路易格莎·罗斯·霍维茨奖(LouisaGrossHorwitzPrize)等在内的诸多重要科学奖项。
谈及科学研究,陈志坚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对科学探索要有很大的兴趣,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他说:“发现一些人类从未发现的现象和机理,对我来说,是其乐无穷的事情。”他表示,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最终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他同时强调,好奇心也很重要,科研中要选择比较重要的、有兴趣的课题作为研究方向。
过去100年中,人类在对抗传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人均寿命由50岁左右提高到80岁左右,而与之相伴的是免疫系统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广泛出现。如何充分利用免疫系统来对抗这些慢性疾病,是生物医学研究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陈志坚认为,“我们需要找到更多的‘刹车’和‘油门’;也需要找到‘安全带’,来管控免疫疗法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还需要找到超越CART疗法的更好的可编辑T细胞疗法”。
幸运的是,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等诸多疗法纷纷出现,AI技术也将助力新药研发。陈志坚认为,人类将可以在10年内取得“对抗疾病的伟大胜利”。到2030年,我们将可以在更好理解和操纵免疫系统的基础上,让人类更加长寿、更加健康。
(综合东南网、深究科学、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