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镇 梯队培养非遗传承人才
本报讯 近年来,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着力挖掘、培养本土非遗传承人才,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有力增强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劲,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更“火起来”。
挖掘培养,完善组织保障。在全镇范围内开展非遗人才摸排底数行动,各村(社区)充分发挥网格化优势,逐人逐户排查,动态建立非遗人才数据库,全面掌握镇内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状况及传承人生存状况。目前,已入库省市区级非遗人才9人,后备人才7人。创建“1+1+1”联系制度,即一名党员联系一名非遗传承人带动一名青年,通过老手带新手、师傅带徒弟、长辈带晚辈等方式,逐步形成非遗传承老中青人才梯队,目前完成结对联系12人,进一步壮大非遗传承队伍。
搭建平台,夯实阵地基础。加强阵地建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打造非遗文化展览馆、非遗传习所、非遗体验工坊、传承人工作室、非遗文创研发室、非遗史志研究室、文物保管所等10余个非遗传承阵地。通过开设常态化非遗手工班、组织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等方式,既为非遗人才提供实践和教学的平台以及创作和研究的空间,也为非遗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体验的场所,形成集展示、学习、体验、创作和研究于一体的非遗文化生态。
探索融合,服务经济生活。积极践行“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理念,探索“非遗+N”模式,为非遗人才提供展示才华、拓展市场的新平台,带动非遗人才就近就业致富。“非遗+节庆”,先后举办“闽台送王船习俗文化艺术节”“中国年·我们的元宵”等50余次文艺展演活动,吸引10多万海内外游客线上观看或实地打卡非遗特色村落。“非遗+文创”,将传统文化与产业融合,设计研发卡通皂隶T恤、祈福挂件、五帝钱等10余种文创产品,通过线下和电商销售等多种方式,增加非遗人才的经济收益。
推广传播,提升影响力度。重视非遗文化的宣传推介工作,组织非遗人才在各类载体平台上展示展演,进一步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组织非遗传承人和民俗文化队伍赴其他地市参加皂隶舞踩街演出,开展交流互鉴活动6次,着力扩大莆田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举办20余次非遗民俗技艺进校园活动,以“老带少”的方式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开通线上直播渠道,在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活动现场和非遗文创制作过程,传承人在直播间与网友互动,普及非遗文化知识,累计吸引超过3000人次观看。 (通讯员城组轩)
挖掘培养,完善组织保障。在全镇范围内开展非遗人才摸排底数行动,各村(社区)充分发挥网格化优势,逐人逐户排查,动态建立非遗人才数据库,全面掌握镇内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状况及传承人生存状况。目前,已入库省市区级非遗人才9人,后备人才7人。创建“1+1+1”联系制度,即一名党员联系一名非遗传承人带动一名青年,通过老手带新手、师傅带徒弟、长辈带晚辈等方式,逐步形成非遗传承老中青人才梯队,目前完成结对联系12人,进一步壮大非遗传承队伍。
搭建平台,夯实阵地基础。加强阵地建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打造非遗文化展览馆、非遗传习所、非遗体验工坊、传承人工作室、非遗文创研发室、非遗史志研究室、文物保管所等10余个非遗传承阵地。通过开设常态化非遗手工班、组织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等方式,既为非遗人才提供实践和教学的平台以及创作和研究的空间,也为非遗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体验的场所,形成集展示、学习、体验、创作和研究于一体的非遗文化生态。
探索融合,服务经济生活。积极践行“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理念,探索“非遗+N”模式,为非遗人才提供展示才华、拓展市场的新平台,带动非遗人才就近就业致富。“非遗+节庆”,先后举办“闽台送王船习俗文化艺术节”“中国年·我们的元宵”等50余次文艺展演活动,吸引10多万海内外游客线上观看或实地打卡非遗特色村落。“非遗+文创”,将传统文化与产业融合,设计研发卡通皂隶T恤、祈福挂件、五帝钱等10余种文创产品,通过线下和电商销售等多种方式,增加非遗人才的经济收益。
推广传播,提升影响力度。重视非遗文化的宣传推介工作,组织非遗人才在各类载体平台上展示展演,进一步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组织非遗传承人和民俗文化队伍赴其他地市参加皂隶舞踩街演出,开展交流互鉴活动6次,着力扩大莆田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举办20余次非遗民俗技艺进校园活动,以“老带少”的方式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开通线上直播渠道,在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活动现场和非遗文创制作过程,传承人在直播间与网友互动,普及非遗文化知识,累计吸引超过3000人次观看。 (通讯员城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