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搭建起人才与企业“连心桥”
——2025年民营企业开放日暨“高校毕业生三明行”活动侧记
  季春的三明,春雨绵绵润万物。源源不断的人才,如同雨露般滋润着三明这片红色热土,支撑着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各项事业向新而行。
  3月29日至30日,三明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团市委联合举办2025年民营企业开放日暨“高校毕业生三明行”活动,全市6个县(市、区)同步开展,200余名省内高校学子直接深入22家民营企业实地考察,人才与企业双向对接。
  “请问公司研发岗位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化学专业研究生汪明畅,向三立福新材料(福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提问。
  走进三立福全新的厂区,学生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办公区域和中控室,了解企业研发业务范围。在读研究生汪明畅自我定位和就业方向十分明确:“我希望工作岗位和我的研究方向契合。同时,这份工作是否能让我学习成长、提升技能,也是我关注的。”
  这次走进企业,汪明畅收获颇丰。他回忆本科毕业求职时,主要通过网络投递简历和线上面试,互相之间的了解仅停留于表面。而这次的实地参访,让他掌握了企业的一手资料,对他求职选择很有帮助。
  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学生张明超感叹“百闻不如一见”,三明在新兴产业上的探索、创新和发展令他刮目相看。虽然今年才大三,但他习惯将计划提早一步,因此主动报名参加这次活动,想亲眼看看此前在学校就业交流会中听到的企业和人才政策。
  让该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徐晓筱惊喜的是,企业车间犹如放大版的学校实验室,她期待毕业后能来这里施展才华。“从前只是呆在实验室,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经过这次实地走访,脑海中的思路和规划更清晰了,我想,三明会是一个非常适合就业和发展的地方。”徐晓筱说。
  勇于创新,让三明走出了发展新路,而守护生态,也让三明掘出了青山绿水中的真金白银。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廖原坦言,毕业后想要到建宁县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在明溪县的福建海西联合药业有限公司,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黄尹真详细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对产品的研发、生产环节都一一询问,他想为未来择业做好准备。
  “在就业的宝贵窗口期,让学生和企业之间有这样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选择更明晰。”厦门理工学院材料学院团委负责人王阳发出感慨。
  两天的时间里,除了看,还有谈。师生与企业业主、当地人才部门工作人员座谈交流,搭建起供需“连心桥”——这不仅是一场生动的现场课堂教学,更是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三明厦钨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副经理徐志恩认为,活动提高了毕业生和企业的匹配度,实地考察能让学生更加慎重地选择,也能节省企业的用人成本。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教师吴伯文将此行看作深化产教融合的契机,可为将来校、政、企合作提供参考,让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
  “走进大企业这样的机会,往往是学生仅凭个人能力难以获得的,他们一定觉得不虚此行。”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朱孟琪说,“以往,学生只是通过宣传手册了解企业,难免心里虚,难以下决定。而通过这次机会,学生能和用人单位当面交谈、商量,帮助双方都少走弯路。
  活动期间,学子们还参与特色文化活动,走进三钢1958工业记忆馆、永安贡川古镇、明溪肖家山、清流林畲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尤溪朱子文化园等地,感受三明红色文化底蕴,在“青城合伙人”街演活动中体味着这座城市的青春与活力,在非遗手工漆扇制作和青年茶文化体验中系紧情感纽带。
  据统计,本次活动共有55名应届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
  连续三年开展的民营企业开放日暨“高校毕业生三明行”活动,在包容友好的美丽三明与青年学子之间建起了长久而坚固的情谊之桥。
  (通讯员 邹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