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共富桂”

眼下,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龙眼树还在进行剪枝管理,为成熟丰收做准备,但桂圆干加工销售正迎来“反季热销”势头。
依托涧口冷冻库等现代化冷链仓储体系的强力支撑,华亭镇桂圆产业实现从“季产季销”到“四季常销”,在非采摘季持续释放“富民”能量。
近年来,城厢区立足木兰溪沿岸“南亚热带名优作物乌龙岭龙眼生产基地”的独特优势,深化拓展跨村联建模式,通过组织联建强根基、资源联动促融合、延链扩面创品牌,书写桂圆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生动实践,实现桂圆产业年产值超3亿元,3万农户共享“甜蜜经济”。
组织联建强根基 激活产业富民“主引擎”
“村里家家户户都种龙眼,气候好、土壤好,还有百年以上的龙眼树。但大家种植零散、管理粗放,不仅技术有限、销售也成问题,村民抱着‘摇钱树’,却鼓不起‘钱袋子’。”华亭镇埔柳村党委书记杨金山说。
莆田市城厢区立足“兴化桂圆甲天下”品牌优势,坚持党建引领桂圆产业发展,以桂圆产业链为核心,根据“区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由组织部门统筹指导,华亭镇党委牵头落实,联合木兰溪沿岸8个村级党组织成立“共富桂”片区党委,推动组织联建、多元合作、带农兴农3项重点任务,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共商、主题党日轮值等6项机制,打造共同富裕示范片区。片区党委成立后,城厢区龙眼种植面积扩至近1700公顷、年产量7500吨,年产桂圆干680万千克,带动片区村集体年增收300万元。
结合“百名组工干部进千村”“机关+农村”结对共建等活动,发挥莆田市委办等机关党组织与片区村级党组织挂钩帮带优势,用好“机关+农村”结对共建资金,用足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共建清单“三张清单”,推动村庄规划编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改造升级等任务落实,整合人社、科技等部门党员干部组建助农先锋队,链接金融服务机构、电商平台、物流公司等力量强链补链,构建上下贯通、分工明确、执行有力的党建工作格局,进一步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
资源联动促融合 打造协同发展“新样板”
舞“龙头”,带产业。城厢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业支撑、农户参与、基地示范,实施“片区党委+龙头企业”合作机制,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天桂公司,盘活片区碎片化土地资源,流转土地约70公顷打造龙眼种植园、现代农业产业实践基地,实现产业集约化管理,引入水南1号等优质品种,开发龙眼加工3大类20多个产品。
“片区党委流转土地、龙头企业矮化嫁接、周边村民修剪管护,不仅让果农有了租金和工资双份收入,还通过消费帮扶模式,让农产品销路顺畅,助力3000余户果农实现增收。”片区党委书记、华亭镇党委组织委员林敏介绍。
结合片区需求,城厢区前后精准选派11名驻村第一书记,省、市、区三级联动“组团”,落实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带动省农科院、市农科所等各级优势资源、技术持续下沉。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任职期间,引入各级补助资金近3000万元,落地建成桂圆产业研究院、龙眼智能种植示范区等,推行“五大品控体系”“一树一码”等数智化管理,以产学研建设深化品种升级,片区产业发展不断“向高向新”。
延链扩面创品牌 绘就农旅融合“共富图”
“这里就是我们片区目前最大的桂圆加工厂房,新鲜龙眼果要经历采摘、剪枝、浸洗、摇砂等9道工序,方能成就一颗桂圆果的桂香绵延。”“桂苑学堂”讲师林玉涛在乡土人才活动日上,为大家介绍桂圆古法烘焙流程、现场演示烘焙技艺。他既是天桂公司党支部书记,也是“桂圆干传统烘焙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发挥“莆田桂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桂圆干传统烘焙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辐射带动效应,打造天桂、莆桂圆、古小圆等多个品牌,其中“天桂”桂圆干被选为中国外交部伴手礼。片区党委组织举办桂圆产业品牌推介系列活动,单日带动桂圆销售超5000千克,线上线下参与人数累计超6万人次,擦亮“共富桂”金字招牌。
一颗“果”一条“链”,一条“链”富一片。城厢区坚持党建引领“桂”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片区旅游休闲、风土文化资源,谋划实施“一轴四园”产业布局,以文旅观光体验轴串联起集种植、科研、加工、销售、文旅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紧密结合打造桂圆来料加工式、电商直播带货式、旅游自主管理式等“共富阵地”,吸纳600余名片区周边村民就近就业,以桂圆产业发展“小切口”,助推乡村振兴“大变化”。
从组织联建破局、资源联动增效到延链扩面提质,城厢区以党建引领跨村联建模式,将分散的“单打独斗”转化为全域“协同作战”,走出了一条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福建支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