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校企地”合作
本报讯 近年来,泉州市泉港区持续深化“校企地”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难题进校,需求变课题。建立“科技副总”机制,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一批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迭代研发战略、攻坚技术难题、申报重大项目,解决“耐水型纺织品水性涂层”“ TFT液晶面板、OLED柔性显示”等技术难题30余个。推行“揭榜挂帅”机制,面向全区重点企业征集重大技术攻关需求,遴选出一批技术需求榜单,邀请高校科研团队对核心技术项目“揭榜”攻关。目前,“耐高温尼龙PA10T的国产化”等5个项目分别由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牵头揭榜。
成果进企,科研变产值。出台《泉港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实施意见》,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工作专班,引导大院大所通过室企共建、技术入股等方式实现产学研对接,推动高校技术成果、孵化项目落地转化。目前,全区大院大所、科研平台与100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合作设立联合研发中心45个。依托清源实验室等“一室两院四中心”,探索“源头在高校(实验室)、中试在平台、落地在泉港”模式,通过构建“初始创新—孵化加速—中试放大—规模化发展”闭环链条,推动科研项目快速从“研”到“ 产”。目前,全区大院大所已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64项,累计新增产值超70亿元。
课堂进厂,车间变学堂。支持清源实验室联合佑达环保材料等企业设立“科研实践岗”,鼓励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合作高校学生通过“项目制”深度参与企业研发与生产实践,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周期。推动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与联合石化、国亨化学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等实训基地,开设“订单式”“定制式”培养班,立足企业生产需求侧定制课程体系,定向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布局32个实训基地,每年接纳实习生500余人次。 (通讯员 陈怡涓)
难题进校,需求变课题。建立“科技副总”机制,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一批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迭代研发战略、攻坚技术难题、申报重大项目,解决“耐水型纺织品水性涂层”“ TFT液晶面板、OLED柔性显示”等技术难题30余个。推行“揭榜挂帅”机制,面向全区重点企业征集重大技术攻关需求,遴选出一批技术需求榜单,邀请高校科研团队对核心技术项目“揭榜”攻关。目前,“耐高温尼龙PA10T的国产化”等5个项目分别由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牵头揭榜。
成果进企,科研变产值。出台《泉港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实施意见》,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工作专班,引导大院大所通过室企共建、技术入股等方式实现产学研对接,推动高校技术成果、孵化项目落地转化。目前,全区大院大所、科研平台与100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合作设立联合研发中心45个。依托清源实验室等“一室两院四中心”,探索“源头在高校(实验室)、中试在平台、落地在泉港”模式,通过构建“初始创新—孵化加速—中试放大—规模化发展”闭环链条,推动科研项目快速从“研”到“ 产”。目前,全区大院大所已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64项,累计新增产值超70亿元。
课堂进厂,车间变学堂。支持清源实验室联合佑达环保材料等企业设立“科研实践岗”,鼓励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合作高校学生通过“项目制”深度参与企业研发与生产实践,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周期。推动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与联合石化、国亨化学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等实训基地,开设“订单式”“定制式”培养班,立足企业生产需求侧定制课程体系,定向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布局32个实训基地,每年接纳实习生500余人次。 (通讯员 陈怡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