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挥社会组织优势 助力开发就业岗位

  民政部、教育部此前印发通知,要求持续发挥社会组织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积极作用,助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引导社会组织发挥动员社会力量、链接各方资源、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优势,助力开发就业岗位、拓展就业空间、提供就业服务。这是适应当前稳定就业形势的重要举措,必将有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
  在就业吸纳方面,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组成主体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90.2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000万人。今年以来,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发挥社会组织的就业吸纳作用始终是关键举措之一。之前,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印发通知,要求各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积极引导社会组织,重点围绕本地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挖掘就业潜力,并在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创新服务模式,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岗位。此次印发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工作安排,措施更全面、要求更具体,充分展现了相关部门的主动担当,有助于凝聚部门协同力量、激发社会组织内生动力,从而提升整体政策实施效果。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要充分激发社会组织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潜力,核心在于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深挖岗位资源、优化就业服务。各级政府部门需强化顶层设计,细化实施方案、健全保障措施,高效利用财政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工具,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组织就业促进工作。具体而言,应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项目的实施,支持社会组织根据服务需求开发适配岗位;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下招聘活动,组织属地社会组织举办精准化、专场化的小型招聘会;同时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对租用民政、教育、人社等部门所属园区及物业的社会组织,给予更高比例的租金减免和运营补贴,切实降低其运行成本,确保各项支持政策见行见效、惠及实处。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稳就业的关键任务,也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发力。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社会力量,更应强化使命担当,主动作为,切实履行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各社会组织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多管齐下拓展就业空间。深挖岗位潜力,加大高校毕业生招聘力度;主动对接“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结合行业发展趋势科学设置见习岗位,提升岗位含金量;善用“互联网+”模式,通过新业态培育和产业融合,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能力。
  各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优势,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必将助力高校毕业生走
  稳就业之路。
  (郭素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