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清源创新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员:
科研前沿的“探路者”成果转化的“摆渡人”
青年科研人员进行实验测试

  走进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的清源创新实验室,一幢幢红墙蓝瓦的建筑有序排列、格外显眼,在山前绿野中犹如一个个蓄势待发的“红色引擎”。
  这里不仅是前沿科技的策源地,更是一批青年科研人员攀登科学高峰、破解产业困局的“科技先锋堡垒”。在楼内的博士后工作站,一群博士后日夜坚守、默默耕耘,他们以科技报国为志向,正逐步撬动一场面向未来的产业变革。
  创新成果转化 破解石化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
  “丙烷脱氢制丙烯催化剂,是石化工业中少数仍完全依赖进口的‘卡脖子’技术之一,我们必须突破这一壁垒!”清源创新实验室能源与催化团队特聘研究员徐志康语气坚定。在他身后,团队成员正专注地进行催化剂性能测试,反应装置中细微的变化,都可能牵动整个行业的神经。
  丙烯作为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等“三大合成材料”的基础原料,直接关系到泉州优势产业的供应链安全。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向轻质化和低碳化,丙烷脱氢制丙烯技术已成为丙烯生产的核心路线。然而,其关键催化剂长期受制于人,成为悬在石化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化丙烷脱氢工艺技术迫在眉睫,其中催化剂是丙烷脱氢技术的核心和关键。
  “超高温条件下,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就像天平的两端,极难兼顾。”谈及研发过程,徐志康坦言。团队尝试了近百种方案,进行了上千次评价实验,一度陷入僵局。转机来自一个跨界的灵感——“迷宫游戏”。受其启发,他们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大尺寸分子筛将活性金属“锁定”在载体中的构想,成功制备出兼具高活性和超强稳定性的铂基催化剂。徐志康介绍:“该项突破性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首次实现了铂基催化剂连续运行超过6个月,创造了丙烷脱氢铂基催化剂耐久性的新纪录,成功制备出适合工业化应用的‘长生不老’催化剂。”
  “ 接下来,我们将逐步完成实验室的放大合成,预计很快将实现产业化落地,有望实现同类催化剂的国产替代。”徐志康说道。
  厚植创新沃土 打造人才施展拳脚“大舞台”
  徐志康团队的突破,只是清源创新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涌现出的多项成果之一。近年来,清源创新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聚焦“能源转化与储存、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生命与大健康”四大方向,不仅汇聚了一批高水平青年才俊,更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发挥着桥梁作用。
  目前,该站已引进十余名在站博士后,他们大多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研究方向紧密贴合泉州乃至福建省的产业需求。正如清源创新实验室副教授陈怀银所说:“这些青年人才通过潜心研究,主动融入地方产业转型发展的浪潮之中。”
  人才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关键推手。“泉州市提供博士后建站单位一次性100万元资助,每招收一名博士后额外补助3万元,中期与期满考核合格者还可分别获得5万元科研生活补贴。这些举措显著增强了人才的归属感和创新动力。”陈怀银说道。
  人才强,则产业强。“我们通过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建设中试基地、引育孵化企业等服务当地产业发展。”陈怀银表示,特别是工作站探索“自主建设、政室企合作、室企合作”三种模式服务产业。目前,实验室与46家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顺利完成聚苯硫醚纤维改性、高性能分子筛、湿电子化学品等8项中试技术的验证,吸引外部投资近4亿元。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将于10月底在泉州晋江举办。清源创新实验室也携重磅项目——高透光耐磨防雾涂料技术参与角逐,该项目已在福建省选拔赛中荣获揭榜领题赛铜奖。
  “大赛在‘家门口’举办,是我们展示成果、对接资源的重要机会。”陈怀银说道。他所主导的这一技术,突破了国产高端防雾涂层产业化瓶颈,可实现进口产品的低成本替代。目前该技术已进入企业中试阶段,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合作企业带来超1000万元的营业收入。
  从丙烷脱氢催化剂到防雾涂料,从电子化学品到能源材料,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正在真实地反哺产业。他们既是科研前沿的“探路者”,也是成果转化的“摆渡人”。 (通讯员 吴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