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盈枝满庭芳
秦源团队的牛小平老师(左一)给团队学生讲解菠萝田间栽培与育种技术 金秋时节,大地铺金,硕果盈枝。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博创赛”)即将拉开帷幕,而那些从往届大赛中脱颖而出的获奖项目,如今已在八闽大地上扎根生长,结出累累硕果。记者回访多家往届获奖团队时发现,一批聚焦农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获奖创新成果,正快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释放出强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菠萝育种技术革新 让“甜蜜产业”惠及五省区
走进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记者看到,秦源教授团队的师生们正忙碌于菠萝种植基地与实验室之间。他们的“菠萝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曾斩获第一届博创赛铜奖。回顾参赛经历,他们感慨,“博创赛就像一扇窗,让我们跳出实验室的‘一亩三分地’,学会从市场需求出发思考技术方向,也点燃了推动成果落地的热情。”
团队先后攻克菠萝花期调控难、果品不稳定、加工效率低等行业痛点,研发出精准花期调控技术、智能化加工设备,让菠萝产业告别“看天吃饭”。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福建、广西、广东、海南、云南五省区落地生根,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
61.04万亩,为当地农户新增产值52.38亿元。昔日零散的种植园,如今已串联成覆盖国内主要适宜产区的“甜蜜产业链”。
动力电池技术突破 为新能源车装上“千里心”
在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叶永煌团队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项目,正持续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激发活力。作为第一届大赛创新赛金奖项目,这项技术的突破意义非凡——不仅让新能源汽车实现1000千米续航的“长途梦想”,更达到10年使用寿命与NP(新能源车安全标准?的英文缩写)安全标准,彻底打破国外高镍三元动力电池的技术垄断。
“ 以前我们在高能量密度电池领域总跟着别人走,现在终于实现了‘换道超车’”。叶永煌自豪地说。目前,该项目已申请国内外专利30余件,技术成果深度融入上下游产业链,从正极材料研发到电池生产制造,再到整车适配,一条高效、可靠的产业协同链已逐步成型,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朝着“更远、更安全、更耐用”的方向加速奔跑。
核酸检测平台升级 为基层医疗添上“快检利器”
近年来,基层医疗机构对快速、便捷的检测技术需求愈发迫切,而博迪泰(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睿团队研发的“实用型呼吸道病原体核酸快速检测平台”项目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该项目曾在第一届博创赛中获得银奖,如今已成为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得力助手”。
“传统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要等所有样品集齐才能启动,操作复杂还耗时长,基层医院常常‘等不起’。”张睿告诉记者,团队针对性研发出基于恒温扩增、基因编辑与微流控芯片的检测试剂盒,实现“随到随检、即检即出”,大大降低了基层检测门槛。据悉,该项目已提交多项专利申请,1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也获药监部门受理,未来将有更多基层医疗机构能用上这款“快检利器”。
稀土材料技术迭代 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在福建省金龙稀土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条年产值超15亿元的新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这是黄清芳团队“无Tb(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铽”的英文缩写)和低Tb稀土永磁材料及其制造工艺”项目结出的产业硕果。该项目在第二届大赛中斩获创新赛铜奖,技术水平达到行业领先,不仅打破国外对高端稀土永磁材料的技术封锁,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以前生产高端稀土永磁材料,离不开稀缺的Tb元素,成本高还受限于人。现在我们的技术能‘少用甚至不用Tb’,既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产品竞争力。”黄清芳介绍,项目落地后,不仅新增100多个就业岗位,还带动企业培养出2名硕士研究生,更荣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再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这条“科研—产业—人才”的转化路径,为稀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眼下,更多怀揣创新梦想的博士后团队正整装待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将科研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创新成果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在时代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 (文/记者卢芸斐见习记者吴逸凡 图/吴逸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