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编活人才链聚引千里马
本报讯 近年来,龙岩市委编办锚定人才强市战略目标,以机构编制改革为突破口,打造“引用聚留”全链条保障体系,让编制资源成为人才发展的“加速器”,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机制破局,下好“引才”先手棋。优化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搭建组织、工信、财政等12个部门定期会商平台,推动人才工作从“单兵作战”升级为“协同攻坚”,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引才格局。强化人才工作力量保障,为市委组织部、科技局等任务繁重的单位核增行政编制11名,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在市政府驻外机构加挂人才工作站牌子,织密覆盖广、辐射强的引才网络,持续扩大招才“朋友圈”,让各类英才闻声而来、慕名而至。
精准赋能,激活“用才”动力源。紧盯高质量发展短板,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摸清各领域人才需求,精准投放人才专项编制,近年来累计引进3 96名专业干部,其中近100名扎根产业一线建功立业。针对新材料产业链等重点领域需求,创新推出“政府支持、高校承载、企业使用”的校聘企用机制,打破事业单位与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壁垒,让18名博士在科研与产业一线双向赋能,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技术攻关,让人才价值在实干中充分彰显。
改革提效,打造“聚才”强磁场。坚持人才优先发展,除教育、医疗卫生领域外,市直事业单位按比例预留编制,优先保障急需紧缺人才用编需求。大刀阔斧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整合撤并“小散弱”单位及职责相近机构,探索跨领域、跨系统资源整合,累计盘活事业编制2000余名,让沉睡的编制资源“活”起来。通过编制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全市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提供坚实支撑,让各类人才在闽西大地找到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服务暖心,筑牢“留才”避风港。出台编制周转管理办法,统筹蓄积1000名编制,创新建立高层次人才、教师、县城医共体、公立医疗卫生机构4个专项编制周转池,精准破解单位引才用编瓶颈。今年以来,已使用211名周转池编制引进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人才,用“ 真金白银”的政策保障和“贴心暖心”的服务举措,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在龙岩安身安业、舒心发展。
编制有保障,人才有奔头。未来,龙岩市委编办将继续以机构编制改革的“硬举措”,筑牢人才发展的“软环境”,让“引才”更有力度、“用才”更具精度、“聚才”更显广度、“留才”更有温度,吸引更多英才在闽西革命老区的热土上挥洒汗水、建功立业,共谋发展、共谱新篇。 (通讯员 程田盛)
机制破局,下好“引才”先手棋。优化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搭建组织、工信、财政等12个部门定期会商平台,推动人才工作从“单兵作战”升级为“协同攻坚”,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引才格局。强化人才工作力量保障,为市委组织部、科技局等任务繁重的单位核增行政编制11名,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在市政府驻外机构加挂人才工作站牌子,织密覆盖广、辐射强的引才网络,持续扩大招才“朋友圈”,让各类英才闻声而来、慕名而至。
精准赋能,激活“用才”动力源。紧盯高质量发展短板,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摸清各领域人才需求,精准投放人才专项编制,近年来累计引进3 96名专业干部,其中近100名扎根产业一线建功立业。针对新材料产业链等重点领域需求,创新推出“政府支持、高校承载、企业使用”的校聘企用机制,打破事业单位与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壁垒,让18名博士在科研与产业一线双向赋能,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技术攻关,让人才价值在实干中充分彰显。
改革提效,打造“聚才”强磁场。坚持人才优先发展,除教育、医疗卫生领域外,市直事业单位按比例预留编制,优先保障急需紧缺人才用编需求。大刀阔斧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整合撤并“小散弱”单位及职责相近机构,探索跨领域、跨系统资源整合,累计盘活事业编制2000余名,让沉睡的编制资源“活”起来。通过编制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全市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提供坚实支撑,让各类人才在闽西大地找到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服务暖心,筑牢“留才”避风港。出台编制周转管理办法,统筹蓄积1000名编制,创新建立高层次人才、教师、县城医共体、公立医疗卫生机构4个专项编制周转池,精准破解单位引才用编瓶颈。今年以来,已使用211名周转池编制引进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人才,用“ 真金白银”的政策保障和“贴心暖心”的服务举措,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在龙岩安身安业、舒心发展。
编制有保障,人才有奔头。未来,龙岩市委编办将继续以机构编制改革的“硬举措”,筑牢人才发展的“软环境”,让“引才”更有力度、“用才”更具精度、“聚才”更显广度、“留才”更有温度,吸引更多英才在闽西革命老区的热土上挥洒汗水、建功立业,共谋发展、共谱新篇。 (通讯员 程田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