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注入人才动能
厦门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厦门以综合试点为机遇,着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连续两年以“市委1号文件”谋划部署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产业创新的“主力军”。
  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70万人,集聚国际化人才超6万人,人才密度居副省级城市前三,连续四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注入人才动能。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让创新要素聚沙成塔
  用改革的思路来破解难题,用创新的办法来创造机遇。一体推进组织力量、资源配置等改革,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年8月,厦门梳理提出重点推进任务清单,聚焦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体系、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完善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等精准发力,力争以若干小切口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一体发展取得新突破。
  “通过统筹各方力量、统筹全市资源、统筹推进一体改革,整合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各方面力量和资源,解决原来单靠一个部门不能解决推动的问题,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厦门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资源配置改革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厦门高标准建设嘉庚、翔安、鹭江3家省级创新实验室,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做不了、企业不愿做、政府不便做”的重点环节,创建“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实行直面市场的“科研+产业+资本”发展模式,汇聚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积极培育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战略创新能力。
  在嘉庚创新实验室的氢能研究院里,高小平博士带领团队调试的百千瓦级低铱PEM电解槽,正源源不断地产出“绿氢”,这项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成果,背后是实验室整合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的协同之力。
  “平台一头背靠政府和高校,一头直面产业和人才,再加上体制机制创新和创新生态建设,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助理、科技发展部部长郭奇勋说。
  依托多元的引才育才机制,嘉庚实验室已集结一支由院士和产业领军人才牵头、产学研用全链条贯通、学科高度交叉的创新“劲旅”,汇聚人才1400余人,为高质量科技成果的高效产出和快速转化筑牢根基。嘉庚创新实验室已在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未来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梯次布局科技产业化项目80余项,孵化高科技企业31家,吸引央国企、社会资本等外部投资近7亿元。
  此外,厦门还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发展模式,规划建设科学城、临空经济片区等核心创新区,落地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嘉禾第三代半导体装备研究院、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等项目,进一步整合盘活创新资源,集聚科创企业和机构超2000家,打造科技创新的“反应堆”、产业创新的“转换器”。
  激活人才核心动能 让创新力量尽展其能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和主体,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厦门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激励各类人才在创新主战场上“挂帅出征”。
  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厦门通过产业链定位人才链,以人才链赋能创新链,优化推出“群鹭兴厦”人才政策体系
  3.0版本,摒弃传统“撒网式”模式,围绕重点产业精准设置13个引才专项,累计引育
  2.65万紧缺人才。深入实施厦门市“双百计划”,创新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等设置特聘岗位,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引才自主权和灵活性,面向全球自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首批引进10位海外领军型人才;靶向引进重点产业创业项目1100余个,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成功培育6家上市企业和24家上市后备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坚持拓宽海内外人才来厦发展渠道,创新设立“人才周转池”,以高校为主体,控制总量,实行专库管理、动态调整,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推进“以赛引才”,承办省级首届“鹭引五洲才聚八闽”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全球募集人才项目680余个;扩大“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等全球影响力,超75%的获奖项目来厦落地,推动近400项科技成果服务产业发展。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厦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放”出创新活力,赋予重点科创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限,累计评选高质量人才基地33家,自主认定市级高层次人才近百人;在13个重点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试点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对2 22名优秀青年博士“免评审”直接给予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支持,让人才成为驱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生力军。
  例如,华侨大学率先在全省探索社会服务型教师评价改革,将科研项目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社会经济效益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突破“唯论文”的一刀切评价制度,打造科研型人才和社会服务型人才职称晋升的双通道。
  为打破创新“孤岛”,厦门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链主企业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抱团式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让企业从创新链的“末梢”走到“中枢”,释放出惊人能量。目前,全市已有11家创新联合体破壁前行,涵盖柔性电子、新型显示、新一代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
  “元宇宙支撑技术与场景驱动创新联合体”就是其中一个,也是厦门成立的国内首家元宇宙领域联合体,仅用一年时间,创新联合体研发的Xmuse多模态脑机接口设备便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元宇宙领域联合体由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主任李克秋担任首席科学家,整合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近30家高校及企业,充分盘活和使用各类创新资源。“这在以前,靠企业‘单兵突击’难以快速实现技术突破和转化。”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战略总工陈建成深有感触。
  人才是释放产业发展动能的关键力量,今年以来,厦门加快筹建院士领衔的人工智能产业链特聘专家团,汇聚海内外专家20名,覆盖计算机视觉、垂类大模型、新型人机交互智能终端等细分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规划指导和技术支持。
  此外,厦门构建多元化“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将5000余家企业纳入技术创业基金支持“白名单”,贷款融资金额最高可达10亿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技术研发环节,提升企业创新效能。
  优化协同发展生态 让创新活力竞相涌现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引擎,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舞台。如何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之间的链路,关键在于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强化高校院所与企业的联动合作、协同发力。
  在厦门工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里,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产业应用场景融入教学过程,从数据到算法落地的全流程技术均有资深工程师“手把手”指导,一批来自企业一线的真实项目化作学生的实训课题,产业前沿技术触手可及。厦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缺口,建设卓越
  AI人才培养基地,引入昇腾AI、鸿蒙物联等核心技术平台支持,遴选17位华为技术专家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培养一批具备实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目前,厦门已支持校企共建1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5家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厦门大学集成电路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累计培养产业人才5800余名;推动22家企业与省内高校开展首批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培养试点,培育硕博士110余名;厦门大学联合航空工业、中国电科等龙头企业自主培养工程硕博士,累计招生341人……一批又一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奔赴高质量发展一线。
  跨领域配置使用人才资源,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厦门进一步打通校企“旋转门”,创新探索“双聘双跨”模式,通过“编制在高校、转化在企业”实现校企人才共招共享,突破人才身份壁垒,跨岗位开展校企科技合作,将企业成果纳入职称评审。
  中北大学夏承锴副教授就拥有双重身份,他同时也是中北融创(厦门)感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化学实验室主任。依托“双聘双跨”,夏承锴带领团队在短短2年内完成温盐深传感器核心器件的多次迭代,让高校“沉睡专利”在产线变成“真金白银”。
  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是厦门跨领域使用人才的又一创新探索,充分让人才资源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流动起来,300名高校人才解决企业难题200余项,推动成果转化465项。
  科技成果走进生产线、走向市场,才算真正盘活。厦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遴选5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试点,探索即时赋权、协议赋权、预约赋权等赋权转化模式,同时,率先探索国企研发准备金制度和容错免责机制,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和许可使用收益,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试点“揭榜挂帅”名单,为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聚焦疏通产教需求信息不对称、人才供需不协调等难点堵点,厦门开发市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中技所(厦门海丝)科创服务中心等供需匹配平台,推动创新需求与技术供给“双向奔赴”,促成技术合作110项、技术交易额近
  9.4亿元。目前全市共引育技术转移机构21家,搭建校企协作平台10个,孵化科技成果近百项,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变成生产力。
  今年5月,厦门成立福建省首家技术经理人事务所,让“科技红娘”为技术和市场牵线搭桥,依托创建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育基地(厦门),累计培养技术经理人近2000人次,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