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四唯”立新标重实绩聚英才
本报讯“初中学历的老钳工获评高级技师,享受30万年薪”“企业自主认定的高层次人才破解12项关键技术难题”……在闽西革命老区龙岩,一场以“破四唯、重实绩”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改革画卷正徐徐展开。
改革破题
还权于企 赋能于才
“过去,人才评价着重看中学历、论文这些‘硬指标’,这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想引才却评不上、有人才却用不好’的问题。”龙岩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革命老区,龙岩市秉承“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优良传统,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将目光投向“市场化”,让企业成为人才评价的“主考官”,破解产才错配难题。
基于这一思路,龙岩市在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大领域同步发力,着力破解“唯头衔、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局限。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评价什么人才;产业缺什么技能,就认定什么技能。”龙岩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袁伟天说,改革的核心是“还权于企、赋能于才”,要推动人才评价从“行政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从“纸上论英雄”变为“实绩见真章”。
机制创新
三类通道畅通人才成长路
“真没想到,企业现在也能评定高层次人才,而且一经认定,直接享受省市各级的政策支持,增强了人才来企的吸引力。”紫金矿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高兴地说。作为龙岩市金铜产业链的龙头企业,紫金矿业通过人才自主评价,成功引进5名关键技术人才,累积攻克12项行业技术难题。这一变化,得益于龙岩市创新推出的“企业点将、政府认账”改革模式。
2022年,龙岩市出台《龙岩市人才自主评价认定实施办法(试行)》,首批赋予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形成“企业推荐、政府备案”的高效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0余家企业获得自主评价资格。
此外,龙岩市进一步开通“高精尖缺、实用人才”分类评价通道,让不同类型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在高层次人才领域,允许重点企业自主认定急需紧缺人才,不设学历、职称等“硬门槛”,仅以技术突破、项目成果、经济效益为核心指标。在专业技术人才领域,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骨干人才放宽学历、资历限制。
在技能人才领域,授权企业自主制定评价规范,推行“过程化考核+业绩评审”模式。截至目前,紫金矿业已有823名技能人才通过自主评价获得相应等级。一位仅有初中学历的老钳工,因破解进口设备维修难题,每年为企业节省数百万元成本,被破格认定为高级技师,生动诠释了龙岩市“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改革理念。
职能转变
企业化身“主动作为者”
“改革不是简单地‘一放了之’,而是要构建‘市场主导、企业自主、政府服务’的良性循环。”袁伟天表示,在赋予企业评价权的同时,龙岩市同步推动政府角色从事前审批向事后服务转变。
龙岩市建立“企业自主评价、行业自律管理、政府宏观指导”机制,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资源对接、权益保障等“一站式”服务。针对企业自主评价人才,该市开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绿色通道”,确保各项人才政策“兑现不打折”。同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评价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的“放权”与“服务”,有效激发了企业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担当。如今在龙岩,企业成为人才评价的“主动作为者”:龙合智能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自主开展人才评价,建立内部人才成长通道;紫金矿业将人才自主评价与薪酬激励、职业发展挂钩,使得关键技术骨干流失率降至5%以下……据统计,近两年龙岩市新引进人才带领企业申报专利356项,充分彰显改革实效。
“ 现在我们不仅能自主评价人才,还能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定制人才培养计划,真正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龙合智能董事长杨静说。作为企业自主推荐的省级高层次人才,她带领企业获得商业投资和院校科研助力,由其主导研发的无人智能装卸设备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实现国产化替代,公司也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产才共振
革命老区发展增添新动能
改革释放的红利,正持续转化为龙岩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截至目前,龙岩市人才总量突破52万人,省市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同比增长15%,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与重点产业匹配度显著提升。
随着人才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龙岩市人才生态持续优化,“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逐步形成。在人才的有力支撑下,龙岩市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金铜、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链也在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值持续攀升。
“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扩大企业自主评价覆盖面,完善配套服务机制,让更多优秀人才在龙岩发光发热。”袁伟天表示。(通讯员 郭书贤)
改革破题
还权于企 赋能于才
“过去,人才评价着重看中学历、论文这些‘硬指标’,这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想引才却评不上、有人才却用不好’的问题。”龙岩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革命老区,龙岩市秉承“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优良传统,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将目光投向“市场化”,让企业成为人才评价的“主考官”,破解产才错配难题。
基于这一思路,龙岩市在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大领域同步发力,着力破解“唯头衔、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局限。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评价什么人才;产业缺什么技能,就认定什么技能。”龙岩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袁伟天说,改革的核心是“还权于企、赋能于才”,要推动人才评价从“行政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从“纸上论英雄”变为“实绩见真章”。
机制创新
三类通道畅通人才成长路
“真没想到,企业现在也能评定高层次人才,而且一经认定,直接享受省市各级的政策支持,增强了人才来企的吸引力。”紫金矿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高兴地说。作为龙岩市金铜产业链的龙头企业,紫金矿业通过人才自主评价,成功引进5名关键技术人才,累积攻克12项行业技术难题。这一变化,得益于龙岩市创新推出的“企业点将、政府认账”改革模式。
2022年,龙岩市出台《龙岩市人才自主评价认定实施办法(试行)》,首批赋予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形成“企业推荐、政府备案”的高效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0余家企业获得自主评价资格。
此外,龙岩市进一步开通“高精尖缺、实用人才”分类评价通道,让不同类型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在高层次人才领域,允许重点企业自主认定急需紧缺人才,不设学历、职称等“硬门槛”,仅以技术突破、项目成果、经济效益为核心指标。在专业技术人才领域,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骨干人才放宽学历、资历限制。
在技能人才领域,授权企业自主制定评价规范,推行“过程化考核+业绩评审”模式。截至目前,紫金矿业已有823名技能人才通过自主评价获得相应等级。一位仅有初中学历的老钳工,因破解进口设备维修难题,每年为企业节省数百万元成本,被破格认定为高级技师,生动诠释了龙岩市“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改革理念。
职能转变
企业化身“主动作为者”
“改革不是简单地‘一放了之’,而是要构建‘市场主导、企业自主、政府服务’的良性循环。”袁伟天表示,在赋予企业评价权的同时,龙岩市同步推动政府角色从事前审批向事后服务转变。
龙岩市建立“企业自主评价、行业自律管理、政府宏观指导”机制,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资源对接、权益保障等“一站式”服务。针对企业自主评价人才,该市开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绿色通道”,确保各项人才政策“兑现不打折”。同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评价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的“放权”与“服务”,有效激发了企业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担当。如今在龙岩,企业成为人才评价的“主动作为者”:龙合智能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自主开展人才评价,建立内部人才成长通道;紫金矿业将人才自主评价与薪酬激励、职业发展挂钩,使得关键技术骨干流失率降至5%以下……据统计,近两年龙岩市新引进人才带领企业申报专利356项,充分彰显改革实效。
“ 现在我们不仅能自主评价人才,还能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定制人才培养计划,真正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龙合智能董事长杨静说。作为企业自主推荐的省级高层次人才,她带领企业获得商业投资和院校科研助力,由其主导研发的无人智能装卸设备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实现国产化替代,公司也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产才共振
革命老区发展增添新动能
改革释放的红利,正持续转化为龙岩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截至目前,龙岩市人才总量突破52万人,省市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同比增长15%,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与重点产业匹配度显著提升。
随着人才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龙岩市人才生态持续优化,“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逐步形成。在人才的有力支撑下,龙岩市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金铜、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链也在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值持续攀升。
“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扩大企业自主评价覆盖面,完善配套服务机制,让更多优秀人才在龙岩发光发热。”袁伟天表示。(通讯员 郭书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