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有温度的人才聚集区
——南平市实施“才聚武夷”行动计划综述
  人才兴,则事业旺。当下,区域之间围绕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人才投身闽北建设,既是满足发展所需,也是应对竞争之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南平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才聚武夷”行动计划,进一步落实“硬措施”、提升“软环境”、打造“新舞台”,加速推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有力度、有精度、有温度的人才聚集区,逐步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培育人才发展新优势。
  坚持党管人才
  凝聚人才发展新合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近日,2022年福建·南平“才聚武夷”人才峰会召开,来自国内的知名院士专家、省直单位领导、高校领导、优秀人才和在外乡贤齐聚南平,围绕“才聚武夷”,聚焦“绿色高质量发展”,共话新时代富美新南平建设新篇章。
  南平市委举办如此高规格的人才峰会,精心搭建引智、引才、交流、合作的大平台,充分彰显了南平市对强化人才工作的重视和对做好人才工作的笃行不怠。
  所谓“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南平市始终把人才作为强市之基、发展之要、活力之源,持之以恒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着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人才的发展优势,为全市人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在组织领导上,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实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制,将组织部、工信、人社、科技、卫健、教育等26家市直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充分发挥“人才驿站”“台胞台商服务中心”等平台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实现人才工作响应更快、落实更准、服务更优。
  在政策保障上,南平市在2017年出台《关于加强南平市人才工作的十条措施》《南平市重点产业人才支持办法》《南平市人才住房保障暂行办法》等系列人才政策的基础上,2021年又出台了《南平市“才聚武夷”行动计划》《南平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认定和支持办法》,大力实施“八大人才工程”,覆盖党政、科技、农业、医疗、教育等多领域,形成比较系统开放,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在人才经费保障上,南平市始终坚持把人才投入作为效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设立市级人才专项资金,2021年市、县两级共支出人才经费2.68亿元,连续四年保持10%以上增长,其中,市本级人才专项资金支出占市本级财政一般性支出比例达28%以上。
  创新引才机制
  构筑海纳百川新格局
  最近,在福建永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氟新材料创新实验室,公司研发副总监罗伟正与同事们一同探讨近期的研发工作进展。这位看起来留着短发、戴着眼镜的80后女孩,博士研究生毕业,曾在台湾中环股份有限公司新药部门担任高级研究员,是公司研究糖尿病新药至临床一期的骨干力量之一。
  罗伟为何放弃优渥的待遇,千里迢迢来邵武呢?这背后离不开邵武市人才工作专班的不懈努力。
  为了更好地打造人才高地,强化引才力度,邵武市精心谋划人才工作,打破禁锢、创新模式,成立市委人才工作专班,不单设组织机构、不新增领导职数,抽调科级领导干部、业务骨干专门负责全市人才工作,负责人才政策制定、人才引进培育、平台载体建设、政策待遇落实等重点任务。
  在邵武市委人才工作专班工作人员的“三顾茅庐”下,看中邵武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感动于邵武市对创新人才的求贤若渴,罗伟接过了邵武市伸出的“橄榄枝”。她说:“邵武市对人才的重视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前景,让我最终下定决心‘走一遭’,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引才贵在精准,贵在心诚,贵在将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贵在科学打好组合拳。”邵武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宋陈庆介绍道。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事实上,近年来,南平市在全市层面立足区域发展定位,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新手段创新人才工作模式,通过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市级+县级”联动、“地方+高校”联动,推动人才宣传触手延伸更远、人才供需资源匹配更优、人才工作落实渠道更畅、地方高校合作底气更足,形成“海纳百川、广聚英才”的生动人才工作局面。
  近五年来,南平市持续优化校招政策,每年精选上百家企事业单位组团赴省内外高校开展“人才·南平校园行”活动,全方位推介南平,形成引才聚才的“海潮效应”,累计招聘引进各类各层次优秀高校毕业生2.7万余名。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南平市紧扣绿色高质量发展实际引才育才聚才,深化实施重点产业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综合授信补助等产业人才政策,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更加紧密结合,形成了邵武氟新材料、武夷山茶业、浦城生物制药等一大批人才集聚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南平市率先探索实施基层党群工作者选拔机制,选拔2100多名优秀大学生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社区)主任或企业党群工作助理,其中90.8%为南平籍生源,为乡村振兴储备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人才主力军。
  南平市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引才理念,柔性引进一批国内著名院士专家,通过科研攻关、项目合作、产业技术支持等形式,破解了生物产业、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等领域的一批“卡脖子”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效能持续增强。
  同时注重加强校地合作,主动对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福州大学等省内外高校,近3年签订校地合作项目协议230余项,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优化服务保障
  打造创新创业新“沃土”
  “大娘,这几天连续暴雨,您住在这里不安全,我们建议您先到县城跟儿子一起住几天,等汛期结束再回村里,您看怎么样?”5月28日一大早,光泽县华桥乡科技副乡长苏晓玲和大禾山村村干部苏莉、吴金龙一行来到80多岁老人张水香家作动员。
  近期,南平市普降大雨,5月27日19时,南平市防指启动防暴雨洪水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各相关成员单位和有关县(市、区)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动态,适时启动防暴雨洪水应急响应,强化组织指挥,扎实做好防御工作。当晚,苏晓玲接到通知后马上入村组织防汛工作。“按要求,在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群众必须转移,我们为了确保群众安全,自加压力,提升防范等级,重新进行风险摸排,扩大群众转移面。”苏晓玲说道。
  这位为了群众安全而自加压力的女干部,是厦门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原在嘉庚学院担任辅导员,2020年她作为南平市委组织部从高校引进的党政储备人才,被安排在闽北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同年12月,被组织安排到光泽县华桥乡挂职科技副乡长并兼任官屯村党支部副书记。
  从沿海到山区,从大城市到小乡村,在外人看来是在不断“降维”,但在苏晓玲看来,这才是她想要的精彩人生。
  “组织把我引进来,不仅关心我的工作,给我提供平台和舞台,更关心我的生活,让我离爱人更近,使我顺利收获了自己的幸福。有组织为我们提供好环境、好政策,就算工作再辛苦,我也会拼尽力气把工作干得更好。”苏晓玲是近年来南平市引进的党政储备人才之一,她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环境好、生态优,则人才聚、事业兴。近年来,南平市着力在人才服务和保障上下功夫,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使好环境成为引才聚才的“磁力石”。
  除了在事业上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有发展平台、有上升空间,在生活上,南平市始终致力于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南平市持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在全省首创人才奖励房政策,分别给予全日制硕士、博士60㎡、80㎡人才奖励房,或30万元、40万元购房补助,同时通过发放租房补贴、入住人才公寓等形式,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来南平的人才还可享受安家补助、子女就学、配偶安置、职称评聘等优惠待遇。
  此外,南平市通过建立“智汇武夷”线上平台,让人才政策查询、就业岗位推荐和人才项目申报、联审、兑现等工作一站式完成。全市建设人才驿站26家,精心打造人才交流与创业创新平台,通过定期开展创新论坛、学术探讨、主题沙龙、技术分享等活动,为各类人才发展再赋能。
  在一项项关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有力举措的综合作用下,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把对南平的关注向往变为奔向南平的实际行动。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南平市引进、确认各类高层次人才198人,年均增长75%以上;注重多样化培养本土人才,评选各类市级人才近600名,本土人才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迸发。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梧桐茂兮,凤凰来栖。如今,南平市正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诚邀天下英才,加快汇聚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谱写新时代富美新南平建设新篇章的强大人才动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通讯员 郑金富 许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