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诚”纳贤聚智 倾“新”筑梦兴城
正值宁德市第六个“人才日”,“同心链智·乡见未来”屏南县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专题活动在路下乡、仙山牧场火热开展。
“ 我谨代表县委向长期以来情系屏南、扎根乡村、倾力奉献的各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致以节日的祝福和衷心的感谢!”屏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周渺的致辞暖意融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代表齐聚一堂,共话乡村未来发展,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这场聚焦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专题活动,是屏南县2025年“人才日”系列活动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屏南县紧扣“宁聚英才·智汇闽东”主题,围绕文创赋能、校地合作、数字乡村、产业升级等领域,精心策划“人才日”系列特色活动30余场,覆盖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文创人才、高校师生、返乡青年数字游民等各类群体超千人,通过多种形态设计、多元场景搭建、多维层面推进,切实传递屏南引才聚贤的十足诚意。
文创活动好戏连台 漾起艺术潮
“ 人才日”期间,屏南县系列活动文创板块活力迸发,“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个人IP孵化营、文创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轮番登场,以多元形式激活文化创意,让艺术气息浸润乡村肌理,为屏南文创产业注入蓬勃活力。
“ 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率先启幕,咖啡烘焙交流课上,从生豆辨别、烘焙曲线调控到风味品鉴,专业讲解搭配实操指导,2期课程让20名参与者掌握基础烘焙技巧;公益绘画教学持续2个月,60余名学员以笔为媒,创作出50余幅油画作品,既提升了个人艺术素养,更活化了本地文化空间,“体验活动+文化旅游”新模式初显成效。
除了普惠性公益教学,针对文创青年创业需求,个人IP孵化营精准发力。10余名学员聚焦IP定位、内容创作与商业变现核心,以屏南古村风貌、非遗技艺等为创作灵感,制作发布特色视频50余条,累计浏览量近20万人次,让屏南文创魅力通过影像触达更广阔受众;同步开设的个人空间经营实操课,手把手指导线上线下引流与特色运营,多名学员成功优化个人空间运营模式,实现创业能力与IP商业价值的双重提升。
个人IP孵化营为文创创意“破圈传播”搭建桥梁,而文创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则推动巧思从“笔尖”真正落地“市场”。8月,屏南县文创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决赛路演在前汾溪村乡野艺校精彩上演,10组入围作品各展巧思,或融入山水风光,或萃取民俗精华,为屏南人文底蕴注入新活力,最终9个优质项目签约,让创意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动能。
此外,“古韵新章·文创研习”专题培训班、芳院“文创嘉年华”系列活动进一步为文创板块升温。一场场文创活动串联起人才、技能、创意与市场,既让群众沉浸式感受艺术魅力,更推动屏南文创产业形成“引才、留才、兴产业”的良性循环,浓厚的艺术氛围已成为屏南乡村振兴与文化发展的鲜明注脚。
产才融合活动纷呈 激活新动能
多场产才融合特色活动亦在期间次第开展,聚焦数字化赋能、文化浸润、农文旅融合等角度,精准对接人才智慧与产业需求,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多元动能,助力产业创新升级与价值提升。
数字化赋能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7月,龙潭村“数字游民生活周”暨“全国乡建DAO”发布大会汇聚了300余名专家学者、数字游民与在地共建者,围绕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展开深度探讨,活动探索出“数字游民+在地社区”双向融合发展路径,为激活乡村沉睡资源资产、释放多元产业潜能提供方向。
文化赋能则为乡村文旅产业添彩,蒲公英前洋亲子美育活动吸引40余人参与。在文创人才全程驻场指导下,亲子家庭深度探访古村修复现场,挖掘古村特色元素并融入文创手作设计;现场展示的百余件优秀作品中,古村建筑速写、植物标本艺术装置、民俗文化主题手工艺品相映成趣,亲子代表分享创作思路,文创人才解读作品中的文化创意转化逻辑,这种“体验+创作+展示”的闭环模式,让古村文化在互动中有效传播,更为乡村文旅产业打造特色体验场景,显著增强产业吸引力。
专业技能下沉,为农产品销售打通关键链路,双溪镇联合福建技师学院开展“技能下乡·助农暖乡”活动,40余名师生深入乾源村玉米地,化身“田间主播”讲解玉米生态优势与乡土故事,借助专业直播技巧拓宽销售渠道。
农文旅融合进一步释放乡村产业价值,9月,长桥镇柏源村“感恩丰收·食味新香”丰收节热闹非凡,“收割小能手”竞赛、“果蔬五子棋”等趣味项目让近200名参与者沉浸式体验农耕乐趣,午后“百家饭”与屏南黄酒品鉴更串联起饮食文化与乡村风情。活动既推广传统农耕文化,又通过“农事体验+文化品鉴”的融合形式,丰富乡村文旅产品供给,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数字化转型到文化赋能,从技能助农到农文旅融合,“人才日”系列活动从多个角度激活乡村产业潜能,推动人才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为屏南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人才交流热络升温 凝聚智慧力
人才交流的热潮同步涌动,县直有关单位与各乡镇紧扣乡村振兴、产业升级、人才引育等关键议题,以恳谈会、夜谈会等多元形式搭建互动平台,让人才、乡贤、创客、干部的思想在碰撞中凝聚共识,转化为共促发展的强劲动能。
7月起,人才交流活动便紧锣密鼓铺开。屏城乡与寿山乡联合组织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文创人才、乡村两级干部共赴辰颐严选产业园、厦地村等调研产业人才融合模式,并于前汾溪村召开座谈会,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孵化等话题交流经验做法,探讨未来发展规划;熙岭乡以“ 全国乡建DAO”发布大会为契机,召开龙潭片区空间认领和人才政策交流会,聚焦空间盘活与人才招引,通过解读“空间认领计划”、宣讲市县乡三级人才政策,精准对接50余名数字游民,激发艺术空间认领热情。
8月,青年人才与产业发展的交流热度不减。30余名屏南籍大学生在“扬帆计划”座谈会上分享一线实践感悟;古峰镇以乡情为纽带,向返乡青年解读引才留才政策,不少人当场表达留乡创业意愿;甘棠乡则通过“调研+座谈”形式,明确构建“文旅+研学+非遗+康养”融合平台的发展路径,为乡域发展定好方向。
除了跨乡联动与青年交流,各乡镇更立足自身特色精准破题。代溪镇先后召开科技赋能座谈会、康里村乡村振兴座谈会,围绕科技助农、非遗活化提出具体方案;棠口镇以“夜谈会”形式,分别谋划民宿产业“提质升级”与研学资源“串珠成链”,明晰“民宿+”模式与特色研学课程设计思路;岭下乡率队赴福州对接乡贤,达成“ 乡贤助文旅、引龙头兴农业、促基建”三点共识,更敲定2025年福州市屏南商会年会回乡举办的暖心约定。
一场场交流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各方在坦诚互动中找准发展痛点、明确破题路径,凝聚起“共促屏南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乡村振兴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从乡村一线的人才专题调研,到文创领域的技能培训,再到产业发展的智力链接,屏南始终以“诚”为纽带,将“引才、育才、用才、留才”贯穿“人才日”系列活动全过程。这场持续数月的人才盛宴,不仅是激活县域发展动能的“强引擎”,更让人才与乡村共生共荣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独具魅力的和美屏南,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人才活力。
(通讯员 蒋丽英)
“ 我谨代表县委向长期以来情系屏南、扎根乡村、倾力奉献的各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致以节日的祝福和衷心的感谢!”屏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周渺的致辞暖意融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代表齐聚一堂,共话乡村未来发展,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这场聚焦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专题活动,是屏南县2025年“人才日”系列活动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屏南县紧扣“宁聚英才·智汇闽东”主题,围绕文创赋能、校地合作、数字乡村、产业升级等领域,精心策划“人才日”系列特色活动30余场,覆盖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文创人才、高校师生、返乡青年数字游民等各类群体超千人,通过多种形态设计、多元场景搭建、多维层面推进,切实传递屏南引才聚贤的十足诚意。
文创活动好戏连台 漾起艺术潮
“ 人才日”期间,屏南县系列活动文创板块活力迸发,“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个人IP孵化营、文创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轮番登场,以多元形式激活文化创意,让艺术气息浸润乡村肌理,为屏南文创产业注入蓬勃活力。
“ 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率先启幕,咖啡烘焙交流课上,从生豆辨别、烘焙曲线调控到风味品鉴,专业讲解搭配实操指导,2期课程让20名参与者掌握基础烘焙技巧;公益绘画教学持续2个月,60余名学员以笔为媒,创作出50余幅油画作品,既提升了个人艺术素养,更活化了本地文化空间,“体验活动+文化旅游”新模式初显成效。
除了普惠性公益教学,针对文创青年创业需求,个人IP孵化营精准发力。10余名学员聚焦IP定位、内容创作与商业变现核心,以屏南古村风貌、非遗技艺等为创作灵感,制作发布特色视频50余条,累计浏览量近20万人次,让屏南文创魅力通过影像触达更广阔受众;同步开设的个人空间经营实操课,手把手指导线上线下引流与特色运营,多名学员成功优化个人空间运营模式,实现创业能力与IP商业价值的双重提升。
个人IP孵化营为文创创意“破圈传播”搭建桥梁,而文创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则推动巧思从“笔尖”真正落地“市场”。8月,屏南县文创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决赛路演在前汾溪村乡野艺校精彩上演,10组入围作品各展巧思,或融入山水风光,或萃取民俗精华,为屏南人文底蕴注入新活力,最终9个优质项目签约,让创意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动能。
此外,“古韵新章·文创研习”专题培训班、芳院“文创嘉年华”系列活动进一步为文创板块升温。一场场文创活动串联起人才、技能、创意与市场,既让群众沉浸式感受艺术魅力,更推动屏南文创产业形成“引才、留才、兴产业”的良性循环,浓厚的艺术氛围已成为屏南乡村振兴与文化发展的鲜明注脚。
产才融合活动纷呈 激活新动能
多场产才融合特色活动亦在期间次第开展,聚焦数字化赋能、文化浸润、农文旅融合等角度,精准对接人才智慧与产业需求,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多元动能,助力产业创新升级与价值提升。
数字化赋能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7月,龙潭村“数字游民生活周”暨“全国乡建DAO”发布大会汇聚了300余名专家学者、数字游民与在地共建者,围绕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展开深度探讨,活动探索出“数字游民+在地社区”双向融合发展路径,为激活乡村沉睡资源资产、释放多元产业潜能提供方向。
文化赋能则为乡村文旅产业添彩,蒲公英前洋亲子美育活动吸引40余人参与。在文创人才全程驻场指导下,亲子家庭深度探访古村修复现场,挖掘古村特色元素并融入文创手作设计;现场展示的百余件优秀作品中,古村建筑速写、植物标本艺术装置、民俗文化主题手工艺品相映成趣,亲子代表分享创作思路,文创人才解读作品中的文化创意转化逻辑,这种“体验+创作+展示”的闭环模式,让古村文化在互动中有效传播,更为乡村文旅产业打造特色体验场景,显著增强产业吸引力。
专业技能下沉,为农产品销售打通关键链路,双溪镇联合福建技师学院开展“技能下乡·助农暖乡”活动,40余名师生深入乾源村玉米地,化身“田间主播”讲解玉米生态优势与乡土故事,借助专业直播技巧拓宽销售渠道。
农文旅融合进一步释放乡村产业价值,9月,长桥镇柏源村“感恩丰收·食味新香”丰收节热闹非凡,“收割小能手”竞赛、“果蔬五子棋”等趣味项目让近200名参与者沉浸式体验农耕乐趣,午后“百家饭”与屏南黄酒品鉴更串联起饮食文化与乡村风情。活动既推广传统农耕文化,又通过“农事体验+文化品鉴”的融合形式,丰富乡村文旅产品供给,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数字化转型到文化赋能,从技能助农到农文旅融合,“人才日”系列活动从多个角度激活乡村产业潜能,推动人才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为屏南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人才交流热络升温 凝聚智慧力
人才交流的热潮同步涌动,县直有关单位与各乡镇紧扣乡村振兴、产业升级、人才引育等关键议题,以恳谈会、夜谈会等多元形式搭建互动平台,让人才、乡贤、创客、干部的思想在碰撞中凝聚共识,转化为共促发展的强劲动能。
7月起,人才交流活动便紧锣密鼓铺开。屏城乡与寿山乡联合组织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文创人才、乡村两级干部共赴辰颐严选产业园、厦地村等调研产业人才融合模式,并于前汾溪村召开座谈会,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孵化等话题交流经验做法,探讨未来发展规划;熙岭乡以“ 全国乡建DAO”发布大会为契机,召开龙潭片区空间认领和人才政策交流会,聚焦空间盘活与人才招引,通过解读“空间认领计划”、宣讲市县乡三级人才政策,精准对接50余名数字游民,激发艺术空间认领热情。
8月,青年人才与产业发展的交流热度不减。30余名屏南籍大学生在“扬帆计划”座谈会上分享一线实践感悟;古峰镇以乡情为纽带,向返乡青年解读引才留才政策,不少人当场表达留乡创业意愿;甘棠乡则通过“调研+座谈”形式,明确构建“文旅+研学+非遗+康养”融合平台的发展路径,为乡域发展定好方向。
除了跨乡联动与青年交流,各乡镇更立足自身特色精准破题。代溪镇先后召开科技赋能座谈会、康里村乡村振兴座谈会,围绕科技助农、非遗活化提出具体方案;棠口镇以“夜谈会”形式,分别谋划民宿产业“提质升级”与研学资源“串珠成链”,明晰“民宿+”模式与特色研学课程设计思路;岭下乡率队赴福州对接乡贤,达成“ 乡贤助文旅、引龙头兴农业、促基建”三点共识,更敲定2025年福州市屏南商会年会回乡举办的暖心约定。
一场场交流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各方在坦诚互动中找准发展痛点、明确破题路径,凝聚起“共促屏南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乡村振兴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从乡村一线的人才专题调研,到文创领域的技能培训,再到产业发展的智力链接,屏南始终以“诚”为纽带,将“引才、育才、用才、留才”贯穿“人才日”系列活动全过程。这场持续数月的人才盛宴,不仅是激活县域发展动能的“强引擎”,更让人才与乡村共生共荣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独具魅力的和美屏南,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人才活力。
(通讯员 蒋丽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