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以求谋创新 攻坚克难促发展
2003年5月,在美国劲量电池公司申请下,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向包括南孚电池、长虹等7家中国电池企业在内的20多家企业发起“337调查”,指控他们侵犯劲量公司“无汞碱性电池”知识产权,基本覆盖了当时国内干电池的主流品牌厂家。一旦指控成立,中国电池企业对美出口的通道可能彻底关闭。作为国内产销量、市场占有量“双第一”的行业龙头,南孚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牵头应战的责任,迅速组成了由总经理陈来茂领衔,技术部、出口部各抽调一人参加的3人应诉小组。入职南孚仅4年的常海涛,作为青年技术骨干,被陈来茂慧眼识才召入小组,全程参与了那场后来成为经典的国际诉讼。
经过近5年的反复较量,历经ITC初裁、复审和美国联邦巡回法院判决,2008年,经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南孚等中国企业大获全胜,不仅为进入美国市场扫清了障碍,也为此后民族企业应对国际知识产权诉讼提供了宝贵经验。而在其中挑技术大梁的常海涛,也因此迅速引起业界关注。
“三观”契合,加入南孚电池研发团队
常海涛是陕西人。1998年,即将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常海涛,第一次来到位于闽北群山中的南平市,看望在南孚工作的同学。就是这次极为平常的访友之旅,让常海涛从此与福建、南平、南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8年的南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前夕,公司状况渐入佳境,创始人陈来茂敏锐地认识到,企业要行稳致远,只靠引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根“定海神针”是不行的。陈来茂开始狠抓技术研发,技术中心的建设也被提上了日程,而最为困扰他的,就是人才的匮乏。一听说有个哈工大的电化学研究生到了南孚,陈来茂立即安排了一次与常海涛的会面。
“那是一次激动人心的谈话。”事后,常海涛这样回忆。陈来茂从南孚如何从一家总资产200万元、濒临倒闭的小厂谈起,谈到如何背水一战、贷款引进国外先进的碱锰电池生产线和全套技术,从而一举解决了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再谈到目前如何斥资布局筹建技术中心,向自主创新型企业转型,并诚恳地向常海涛发出加入南孚团队的邀请。
自强不息的企业,富于远见的企业家及其传奇性的奋斗历程,强烈地吸引着常海涛。“大家对事业有共同的认识,对发展有相同的理念,‘三观’比较契合。关键是整个企业充满的那种奋斗氛围,让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很好、很有前途的平台”1999年,常海涛毕业取得哈工大硕士研究生学位后,毅然决然加入南孚电池研发团队,成为南孚引进的第一位工科类研究生。
矢志创新,铸就企业强大竞争力
1999年,刚到南孚不久的常海涛接到第一个“大项目”,这是一个解决电池安全性的任务,是一个需要在原日本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的项目。
“当时,南孚用的是从日本引进的全套技术。为了打开出口市场,需要我们对标美国有关标准,提升产品质量,特别是要解决电池在滥用条件下漏液、爆炸等安全性问题。这让许多人打了退堂鼓,觉得日本那么先进的技术水平都没做到的事,我们这个小地方的小厂怎么能做到?”就这样,这个“烫手山芋”阴差阳错地落到常海涛身上。
凭什么日本人做不到的中国人也一定做不到?从黄土高原走出来的“老陕”常海涛是不信邪的,他打起铺盖住进实验室,开始夜以继日的实验、论证:周末,加班;国庆假日,放弃;样品爆炸,换了玻璃再来;关键阶段,通宵工作……经过奋战,终于拿出了过硬的数据。以此为基础,南孚的新型产品通过了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认证,出口市场一举打开,并由此推动了国家标准的完善,带动了中国干电池行业整体安全性的升级。
初次成功,让常海涛认识到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产品上的每次点滴创新,都能为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他说。
而南孚聚能环这一技术的推出,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南孚聚能环,一节更比六节强!”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让人们对南孚聚能环印象深刻。常海涛告诉我们,这小小的一个塑料环,对干电池技术水平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长期以来,由于与电池盒中的定位弹簧配合不好,许多国产干电池用在电动玩具、遥控器上时,一直存在外部短路、发热、漏电的问题,而且在某些高盐、高湿的沿海环境下还出现自放电的问题。2002年,常海涛带领团队,借鉴国外技术,开始为电池设计这个小小的塑料环。“别看它小,技术要求一点儿也不低。选择塑料作原材料是出于控制重量的考虑,但必须解决注塑过程带静电的问题,而且它要与电池外面的钢壳密切贴合,这样才能达到绝缘、锁能、节能的目的”。
几年间,常海涛带领的南孚研发团队把“创新”深深融入了南孚的企业基因中。2018年,南孚研发投入创历史新高,达到8400万元,在碱性电池领域申请的专利数达125项之多,“是过去29年公司专利申请总数的60%”,覆盖了电池的内部构成及配方、外部包装以及生产工艺流程;2019年,南孚又推出集23项重大技术升级于一身的聚能环二代电池,大电流情况下放电时间比一代产品提高25%。
强劲的创新能力支撑了南孚产品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南孚研发生产的锌镍干电池、AA型锂一次电池、锂可充电池、纽扣电池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池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26年稳定在80%以上,并打破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多个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
近年来,常海涛开始把目光投向更为高端的竞争领域。“南孚是国内碱性电池行业的领头羊。领头羊要有领头羊的担当,要在国际市场上发出中国电池的声音。”在他的推动下,南孚积极参与国际电子电工协会(IEC)主导的国际干电池通用标准制定工作,从“做产品”向“做标准”进军。常海涛本人也被选为IEC标准委员会会员,成为全国干电池领域的5名会员之一。
“三力一量”,带出富有战斗力创造力的研发团队
独木不成林,一人不为众。常海涛说,如果把创新看作企业的生命,那么人才就是创新的源泉。加入南孚21年,常海涛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之一,就是带出了一支经受过市场风雨考验、非常具有战斗力和创造力的研发团队。作为研发总监,常海涛在这支队伍投入大量精力。他以身作则,常常带头加班加点;他很注重传帮带,把在技术、生产中遇到和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总结,形成相关标准,从而带动成员整体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2015年,他当之无愧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团队获得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全国“工人先锋号”、福建省劳模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常海涛认为,要带好一支研发队伍,带头人需要具有“三个力、一个量”。
“三个力”:一是“眼力”,能够洞察市场的瞬息万变,根据市场需求提出和确定研发方向;二是“脑力”,专业上过硬,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能够提出让大家认可的技术方案、技术路线;三是“脚力”,不是光说不练,而是在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关键阶段要能顶得上、沉得下,和大家一起在实验室摸爬滚打、冲锋陷阵。
“一个量”,就是雅量,能够容得下不同意见,对正常的技术之争能够宽容,对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能够包容。“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到能让、会让,”常海涛说,“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最后临门一脚,让给团队其它成员来完成,让所有人都(在任务中)贡献智慧,大家的心就会越来越齐。”
在他的努力下,南孚的研发团队从他初到南孚时由几个人组成的技术科,发展到今天包括南孚技术中心下辖的工艺技术部、研发部、机电工程部三大部门,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水平人才平台,一支由教授、博士、硕士、高级工程师组成的200多人的技术研发团队的完整研发体系,并与哈工大、上海交大、厦门理工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了一批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新型能源研究中心,发挥了推动南孚创新发展的强有力“动力源”作用。
高瞻远瞩,抢占5G时代行业竞争战略制高点
2018年,南孚业绩取得历史性突破,跨入30亿元俱乐部,“南孚智造”已成为新福建的闪亮品牌。然而,辉煌的成就并没有蒙住常海涛的眼睛。面对正在快速到来的5G时代,他敏锐地意识到其中对行业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机遇。“5G时代,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美容健康等智能交互设备将迅速普及运用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之中,这既为民用电源生产企业提供一个广阔的市场,又预示着新一轮行业竞争的来临”。
为抢占5G时代行业竞争战略制高点,常海涛未雨绸缪,抓紧筹建具有第三方资质的南孚检测中心,加强对各种智能设备用电特征的检测,为下一步的产品战略性预研提供依据。同时,在推进“i掌门”智能门锁专用电池基础上,进一步深耕碱性电池产品细分市场,推出更多的智能化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礼记·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之路永无止境,市场竞争背景下的创新则更加呈现出“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显著特征。“南孚发展到今天,靠的是持续创新。今后,要完成企业的战略转型,实现再造一个新南孚的目标,一定也要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这个方面,我们团队有充分的预见,也有充足的信心和准备。”常海涛信心满满地说。(通讯员 段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