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为感染患者保驾护航
——记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俞晓玲


  她,是一名专业的抗感染临床药师;她,师从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学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她,不断学习,一路成长,更是作为访问学者远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进行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和“非培养”的病原微生物诊疗新技术的研发。她,就是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俞晓玲博士。
  自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越发受到关注。2015年,俞晓玲前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参加为期一年的规范化专科抗感染临床药学培训。回院后,她在院内开展40多场讲座,还先后受邀于中华医学会全国艾滋病、丙型肝炎学术会议、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学术年会、福建省感染病诊治培训班、福州市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以及福州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学术研讨会等会议上作大会报告,与感染领域的同行们分享系统化、理论化的抗感染专业知识,并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理念灌注在日常临床药学工作中,以实际行动促进抗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除此之外,俞晓玲还积极参与多学科合作模式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体系建设,倡导三大职能管理部门(医务科、院感科、信息科)与三大技术支撑体系(感染科、抗感染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室)的相互合作,提倡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管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信息化。
  俞晓玲大力提倡运用PK/PD理论开展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出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规范化理念,编写《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及保存规范手册》和《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常见感染部位病原菌与细菌耐药监测手册》,并参与建立病原微生物尤其多重耐药菌的标本库,为医院微生物的科研奠定基础。
  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俞晓玲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访学。回国后,俞晓玲承担医院感染科、艾滋病区、重症肝病科和肝胆外科四个病区的抗感染临床药学工作及感染性疾病多学科会诊工作,重点解决和探索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免疫缺陷患者合并的细菌真菌感染、肝衰竭患者合并腹腔感染等疑难危重感染和肝癌术后器官—腔隙感染。同时,她还担任福建省感染病重点专科、福州市感染病重点专科、福州市感染性疾病医学中心三个建设项目的秘书,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优化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模式,推进感染性疾病多学科诊疗模式发展,提升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水平。
  2019年末,武汉市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是一种具有人传人性质的新病毒,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已经成为近期的社会热点和焦点。俞晓玲与福州大学林峻博士合作,研发新型冠状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和等温扩增检测试剂盒。在临床抗感染方面,俞晓玲曾诊治一位患有严重肺部感染的AIDS患者,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无法判定感染微生物的种类,俞晓玲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测序技术检测出这是一例非常罕见的哥伦比亚分枝杆菌和鸟分枝杆菌复合感染。此外,还对一例肝腹水患者的腹水进行第三代长读测序和第二代短读测序,并将这两种测序结果与传统的临床微生物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第三代测序结果与传统微生物培养结果一致,可有效指导后续治疗。
  在教学方面,俞晓玲是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同时兼任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教师,每年均有担任福建医科大学及福建中药大学本科实习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以及指导药学专业在本院的实习及见习工作。
  近5年,俞晓玲主持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福州市卫生健康系统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福州市卫生系统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7篇,北大核心期刊3篇,拥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2项,参与的项目《新发病毒性疾病诊疗体系穿心及推广应用》获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医院建立学科高地、人才高地的理念下,医院坚持科技兴院战略,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创新平台,医院大力支持人才的发展战略。“作为一名临床药师,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药学专业和临床专业各有所长,起到互补作用,共同为患者的合理用药保驾护航!”这么多年,俞晓玲秉承这样的理念,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实际行动完美地阐述了一名普通临床药师通过专业知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通讯员 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