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行医路上跋涉六十载倾情为山区群众服务——记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周来兴
  周来兴,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全国第三、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现任永春县中医院名誉院长、泉州市高层次人才。
  在永春,一谈起中医,大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周来兴医生。他身材不算魁梧,和蔼可亲的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待人和善的他,让第一次前来就诊的患者打心里就信任他。这位1971年3月入党的老党员,跋涉六十载漫漫从医路,始终怀着对党、对人民、对卫生事业的无限忠诚,不怕苦不怕累,尽职尽责,倾情为山区群众服务,为山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用实际行动践行神圣的初心使命。
  周来兴出生于泉州惠安渔村。20世纪50年代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民看病难,要找一名良医实属不易。当时他的养父患上肺结核,受尽病痛折磨离世,周来兴深感悲恸和愧疚,也因此激发了他学医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为民解除病痛的决心。
  1965年,周来兴从泉州医专毕业,被分配到距离老家200多公里永春的偏僻山区一都公社工作。那里的条件艰苦,村落角落分布跨度大,山高路远,出诊一次来回就得五六个钟头,这对来自沿海的他充满着考验和挑战。有一次,周来兴夜间出诊,竟在深山里迷了路,走了两个多小时才从山里绕出来。尽管如此,他硬是克服山区的种种困难,留了下来,扎根当地13年。
  “周医生就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李伯伯感慨着。1967年的一个夜晚,大雨滂沱,李伯伯的儿子患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生命危在旦夕。周来兴知道后,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冒雨前往。大雨冲刷着山上的土壤,积起厚厚的水层,摸黑行走的周来兴意外陷入了一片沼泽地,幸亏赶来接应的李伯伯及时发现,周来兴才脱离危险。顾不上身上的寒冷和伤痛,周来兴给李伯伯的儿子进行及时救治。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看不完的病,出不完的诊是周来兴的日常。由于工作劳累、三餐不定时,周来兴得了胃病。他一边给人看病一边在自己身上探索如何针对性治疗,终于研制出效果显著的系列药方。
  周来兴常这么说:“我是一名党员,要有悬壶济世的仁心,才能医有所用;要有欲学岐黄救庶民的决心,才能成为人民信赖的医生;要有对医疗事业的热忱之心,才能专心致志求真谛;要有弘扬国粹、传承中医药的恒心,才能更好地救死扶伤。”
  他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周来兴日则应诊,夜则读书,坚持自学,广涉医籍,对中医经典及现代中医杂志,用心研读。行医时,不管是坐诊还是出诊,遇到疑难杂症,他就查找资料对照,与同事交流探讨。1980年,周来兴收治了一个发热惊风患儿。患儿平时嗜好零食和补品,导致伤脾胃积滞,湿聚化热,热盛生风而发病,用尽各种方法都不见好转。周来兴精心诊治,亲自调配药方,患儿服药半年后痊愈。有一天,患儿家属拿着户口本给周来兴看,感激地说:“要不是您,我们家孩子都不知道会变成怎样。”家属为感念周来兴的救治之恩,将患儿改为与他同名——来兴。
  周来兴觉得,不能把中医药的发展停留在西医的基础上,而是应该按照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吸收现代多学科知识为我所用,丰富提升。他多次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取长补短。他对永春这片土地、这里的人充满深情,多次放弃了调往沿海城市的机会,甚至有人请他去国外行医,也被他婉言谢绝。
  步入花甲之年的周来兴,依旧为中医药事业积极奉献着,为大众健康继续奋斗在一线。在积极做好传、帮、带的同时,周来兴帮助解决基层中医人才匮乏问题,躬身力行下设三个基层工作站,把中医学术层面延伸到医疗卫生前沿。有辛勤付出就有收获,由于刻苦钻研、医术精湛,他荣膺福建省自学成才奖,获得“全国德艺双馨医护工作者”“泉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彰显了共产党人执着追求、勤勉敬业的风采。
  (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方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