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这群新村民改变了一个村
——记屏南乡野艺校的年轻人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在屏南,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燃烧青春,在阡陌田园间书写梦想。他们在泥土之上寻找自己,感染他人,也在这过程中改变着乡村。
   为村子做点好玩的事
  “我们只是想在这个村子里做一点善良的小事。”乡野艺校校长毛华磊与宁德前汾溪村的故事从2019年开始。那时还是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的他在导师陈子劲的带领下来到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着手准备自己的毕业创作。
  彼时,毛华磊的学姐,屏南籍返乡大学生吴鸿珍所创办的社会美育综合实践基地——前汾溪谷刚刚落成。“好山好水好无聊”是毛华磊对这里的初印象。
  村内仅剩的230余名村民中绝大多数是老人孩童,尽管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景致和古色古香的闽东民居,时间在前汾溪村却像静止一样。这里有着许多“空心”乡村的缩影,凋敝、老朽,缺少生气。
  “年轻人待不了几天就想往外跑。”寂静的山村,匮乏的精神生活让初来乍到的毛华磊感到“窒息”。他发现,这里有着浓浓的孤独感,仅有的几个小卖部里没多少新品,老人家做一顿饭可以吃两三天,大多数人晚上六七点钟就睡下了。这让毛华磊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固执留在乡野的人们似乎并不“快乐”。
  “能不能在这里做点好玩的事?”不甘寂寞的他想用艺术教育的思路为静谧的山村带来点青春色彩。
  几经摸索,“乡野艺校”诞生了。在导师陈子劲的指导,以及前汾溪谷社会美育综合实践基地的食宿支持下,这个平均年龄仅24岁的团队开始了他们在乡野间的“大作为”。面向村里的孩子们,毛华磊和同学王润家推出了“乡村美育公益课堂”,将自然与生活链接,用废弃的材料做拼贴画、认识昆虫为它们写诗、探索一棵野草的“一生”……孩子们从只有语文和数学课程的世界走出来,远离电子游戏,探寻草木花树中的自然奥妙,感受流水的温度、清风的气味,发现世界的美好。村小学的老师感慨,孩子们变得更加活泼、更加开朗、更加自信了。
  让乡村生活有盼头
  在村中慢慢扎下根,乡野艺校的年轻人们渐渐被村民们接受,他们也感受到村民们对改变的渴望。
  从“舌尖”开始,不久后,以美食为纽带的“今晚吃什么”项目应运而生。60多岁的吴登梅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和“忘年交”们一起做饭,讨论菜谱,个人成长史、家族史和社区发展史在食物中娓娓而出,埋藏在家庭菜单的种种回忆竟在灶台庖厨间激活。
  “有他们在,日子更有意思、更有盼头了。”吴登梅说。这种奇妙的体验被大家口耳相传,越来越多村民抢着邀请这些年轻人来家里作客。毛华磊被拉进了许多村民的家族群,一起研发独属于每个家庭的菜单。“你吃到的不仅是一道菜,更是这个家庭的故事。”毛华磊说,“今晚吃什么”的尝试让这片土地上的人真正接纳了他们,甚至隔壁村的村民们都能叫出团队每个成员的名字,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门口不时会堆有乡亲送来的蔬菜水果。
  陪伴,让留守者不再孤独,让沉默的山村多了许多热闹。
  乡野艺校根植于前汾溪传统文化,挖掘传承非遗习俗。在2019年由前汾溪村民委员会与中国美术学院学子共同策划的第一届“前汾溪三月三民俗文化节”的基础上,乡野艺校经过两年的文化挖掘与节日创新,于2021年重塑了前汾溪村的“三月三祭水节”民俗活动。在前汾溪村民委员会的支持下,乡野艺校团队组织村民,耗时10天合力做了一条百米长龙,时隔70多年重现舞龙祈福传统。80位村民在农历三月三当天回村舞龙,村庄男女老少齐聚前汾溪两岸围观。
  那天震撼的场面让一位八十多岁的奶奶情难自禁,哭着感谢乡野艺校:“我活了一辈子没有这么真实地看过一条龙,谢谢你们让这么多新鲜的东西在我们身边发生。”
  在乡野艺校看来,他们通过一个个美育项目,一步步完成着村庄的田野拼图,也不断激发出村民们“打开自己”,发挥群众智慧。
  “土叔”郑振如和妻子“枫叶”就是“被打开”的人。毛华磊回忆,初来前汾溪村时,土叔还是个沉默寡言的乡下汉子,是个沉闷无趣却有着好手艺的“能人”。几年间,随着乡野艺校“玩”的花样越来越多,土叔和枫叶女士不知不觉成了“编外”力量。他们会和小年轻们一起熬夜讨论、参与项目,还会开直播做木工雕刻,无师自通地用稻草扎出各种工艺品。
  “村民们越活越年轻,越来越自信了。”毛华磊表示,每逢节日,越来越多的村民会自发地参与、执行活动方案,迸发出自己的创意。走在前汾溪村,男女老幼会热情地和外来游客打招呼,人情味显而易见,因为“生命力”和“幸福感”正在这个小小的村中源源不断地流淌。
  与村民探索新未来
  随着乡野艺校的田野实践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每年有众多高校的师生,为村子带来新鲜血液。这其中也不乏像毛华磊、王润家这样的年轻人,带着情怀和梦想扎根下来。团队成员几经变化,随着福建农林大学汤明珠与中国美术学院程堪蜀的加入,当前团队稳定为4人。
  “乡野是我们扎根所在,在这里我们遭遇种种问题,然后理解人的困境,建设人的生活,传递人的希望。”乡野艺校以社区艺术工作者自居,希望能让外来者融入,保护本地人不被边缘化。
  为此,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把作品留在大地上,并构画着一个能走得更远的未来。事实上,三年来,乡野艺校和许多公益性团队一样“用爱发电”,缺少经济效益支撑。毛华磊直言,从长期来看,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公益和商业两条腿走路”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团队正着手将田野实践经验转化为精品研学课程,提供美育研学培训。与前汾溪谷社会美育综合实践基地进行合作,从而可持续地生长。同时开发乡野艺校衍生产品,与村民们一起探索文创赋能农产品的渠道,引导村民们在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优化农产品品质,提升附加价值……
  今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乡野艺校即将拥有实体校址。团队也在有序对接有关基金会,有望在资金、技术、平台等方面获取更多社会支持。
  从一个“行善事”的念头,到改变一个山村、一群人,乡野艺校的年轻人们聚焦乡村振兴中鲜受关注的精神世界,在前汾溪村进行了一场特别的美育试验。在心中种花,在乡野织梦,对这群新青年而言,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通讯员 林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