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乡村富了民
小洋楼成排林立,溪旁公园绿树成荫,水果基地、蔬菜基地、渔业基地连成一片……走进东峰镇井岐村,好似走进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田园画。
井岐村是建瓯市最早一批美丽乡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福建省森林村庄、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南平市“金星村党组织”、南平市乡村振兴“五星级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井岐村在驻村第一书记叶风斌的带领下,聚焦“竹海涌金浪,富美新井岐”发展定位,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新推行党建工作机制,走在了乡村振兴的前列。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叶风斌一直坚持的发展路子。驻村初期,他推动党建引领有用有效:建强党委班子,通过提前谋划、周密部署、广泛宣传,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平均年龄降到41.6岁。建立有关党组织建设、党员定期培训、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制度10余项,并要求两委班子做到“六讲六不”,即讲学习不懈怠、讲政治不迷茫、讲团结不拆台、讲责任不推诿、讲作风不焦躁、讲自律不放松,推动形成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
针对雷竹、矮脚乌龙和苗木等主导产业,叶风斌采取“支部+合作社”的连带捆绑方式,带领村民种植发展。东阳雷竹专业合作社便是个中典范。
“一些新技术、新经营思路往往先由党员去学习,然后通过他们去宣传、推广,不少党员甚至自费学习新技术后,再无偿传授给合作社的成员和村民。”东阳雷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杨杰说道。
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合作社开始谋划进一步发展,引导村民采取流转租赁、入股分红等形式,建成自产自销的一条龙体系。注册的“膳乐”牌商标取得国家农业部绿色产品标志,总种植面积达3500多亩,鲜笋亩产达2500多千克,产值亩产4万余元,每亩纯收入达3万元,带动村民增产增收。
“要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在叶风斌看来,这是优化支部设置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产业分布,他还推动设立淡水养殖、百年乌龙、蔬菜协会等6个党支部,并配备致富带头人作为支部书记,同时在工作的职责、标准、方法等方面提出规范化要求,着重对各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讲党课等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抽查,推进支部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
此外,叶风斌还针对不同类型的党员,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对外出党员,建微信群定期发放学习资料;对老年党员,采取送学上门;对年轻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着力突出党味,体现支部特色。
聚焦“村企共建”,叶风斌带领探索“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互利共赢”的共建模式。企业以资金、技术、人才等入村,村以土地、劳力等兴企,与当地百年乌龙茶厂、华宇集团等企业深入交流,探索“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新模式,推动村级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全村400多人就近务工,每人年均可增收4.5万元。
同时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从村集体闲置资源摸底着手,先后整合林地700余亩,通过租赁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二次开发,带动村集体增收80万元;投入148万元新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及冷库,年增收村财4万元;投资40万元修缮村茶叶加工厂,年增收村财1万元。
紧靠着好山好水好土地,井岐村还发展起了高端农业,种植具有特色的农业植株,不仅种有150多亩的贵州甘蔗,还种有200亩的越南芋头,为村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产品,更在车水马龙的省道旁形成了一条特色的农业景观。
村财殷实了,村民也享受到了致富成果。叶风斌介绍:“近年来,井岐村仅基础设施一项投入就达1000多万元,我们还新建了集党员远程教育、休闲健身、科技培训于一体的农民文娱活动中心和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富民文化广场,人饮工程、机耕路工程改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生态绿道精品工程等不一而足。”
精细精准的基层治理,得益于叶风斌创新推行的“一三五五”党建工作机制,按照“支部挂帅、党员牵头、网格点题、党委兜底、群众满意”的总体思路,组建“党委—党支部—党员联系户”三级网格,配备网格员28名,推动党员近距离引领群众、宣传政策、服务群众,有效解决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村内连续多年“零上访”;也得益于设立的“村民议事亭”等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对群众“身边小事”制定专人限时办理,对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经村民代表会议和“两委会”集中讨论解决。
如今,井岐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党建工作全面加强,人居环境极大改观,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乡村文明蔚然成风……全面推进的乡村振兴,为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井岐村是建瓯市最早一批美丽乡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福建省森林村庄、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南平市“金星村党组织”、南平市乡村振兴“五星级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井岐村在驻村第一书记叶风斌的带领下,聚焦“竹海涌金浪,富美新井岐”发展定位,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新推行党建工作机制,走在了乡村振兴的前列。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叶风斌一直坚持的发展路子。驻村初期,他推动党建引领有用有效:建强党委班子,通过提前谋划、周密部署、广泛宣传,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平均年龄降到41.6岁。建立有关党组织建设、党员定期培训、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制度10余项,并要求两委班子做到“六讲六不”,即讲学习不懈怠、讲政治不迷茫、讲团结不拆台、讲责任不推诿、讲作风不焦躁、讲自律不放松,推动形成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
针对雷竹、矮脚乌龙和苗木等主导产业,叶风斌采取“支部+合作社”的连带捆绑方式,带领村民种植发展。东阳雷竹专业合作社便是个中典范。
“一些新技术、新经营思路往往先由党员去学习,然后通过他们去宣传、推广,不少党员甚至自费学习新技术后,再无偿传授给合作社的成员和村民。”东阳雷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杨杰说道。
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合作社开始谋划进一步发展,引导村民采取流转租赁、入股分红等形式,建成自产自销的一条龙体系。注册的“膳乐”牌商标取得国家农业部绿色产品标志,总种植面积达3500多亩,鲜笋亩产达2500多千克,产值亩产4万余元,每亩纯收入达3万元,带动村民增产增收。
“要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在叶风斌看来,这是优化支部设置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产业分布,他还推动设立淡水养殖、百年乌龙、蔬菜协会等6个党支部,并配备致富带头人作为支部书记,同时在工作的职责、标准、方法等方面提出规范化要求,着重对各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讲党课等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抽查,推进支部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
此外,叶风斌还针对不同类型的党员,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对外出党员,建微信群定期发放学习资料;对老年党员,采取送学上门;对年轻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着力突出党味,体现支部特色。
聚焦“村企共建”,叶风斌带领探索“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互利共赢”的共建模式。企业以资金、技术、人才等入村,村以土地、劳力等兴企,与当地百年乌龙茶厂、华宇集团等企业深入交流,探索“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新模式,推动村级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全村400多人就近务工,每人年均可增收4.5万元。
同时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从村集体闲置资源摸底着手,先后整合林地700余亩,通过租赁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二次开发,带动村集体增收80万元;投入148万元新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及冷库,年增收村财4万元;投资40万元修缮村茶叶加工厂,年增收村财1万元。
紧靠着好山好水好土地,井岐村还发展起了高端农业,种植具有特色的农业植株,不仅种有150多亩的贵州甘蔗,还种有200亩的越南芋头,为村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产品,更在车水马龙的省道旁形成了一条特色的农业景观。
村财殷实了,村民也享受到了致富成果。叶风斌介绍:“近年来,井岐村仅基础设施一项投入就达1000多万元,我们还新建了集党员远程教育、休闲健身、科技培训于一体的农民文娱活动中心和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富民文化广场,人饮工程、机耕路工程改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生态绿道精品工程等不一而足。”
精细精准的基层治理,得益于叶风斌创新推行的“一三五五”党建工作机制,按照“支部挂帅、党员牵头、网格点题、党委兜底、群众满意”的总体思路,组建“党委—党支部—党员联系户”三级网格,配备网格员28名,推动党员近距离引领群众、宣传政策、服务群众,有效解决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村内连续多年“零上访”;也得益于设立的“村民议事亭”等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对群众“身边小事”制定专人限时办理,对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经村民代表会议和“两委会”集中讨论解决。
如今,井岐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党建工作全面加强,人居环境极大改观,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乡村文明蔚然成风……全面推进的乡村振兴,为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