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年“硬碰硬” 只为厝顶“出好戏”
生活在闽南地区的人们常会听到一句话:“快来,厝顶上有好戏看!”这是出什么“戏”?它指的是闽南特有的工艺:剪瓷雕。
剪瓷雕?没听错!这项技艺是选取各种鲜艳的陶瓷碗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需用钳子剪成形状各异的细小瓷片,再用这些瓷片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植物、山水等,成品可装饰寺庙、祠堂、园林等建筑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
最常见的剪瓷雕,是在屋脊上创作“牡丹凤凰”“双龙夺珠”“牛郎织女”等惟妙惟肖的作品。剪瓷雕作品色彩鲜艳、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是闽南地区先人劳动智慧的体现,闽南数千座庙宇宗祠都有它的点缀。
近日,一位出生于诏安剪瓷雕世家的老师傅荣获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称号。他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诏安剪瓷雕代表性传承人沈振泽。
百年绝活代代相承
诏安剪瓷雕是剪瓷雕工艺流派的重要一支,而诏安沈氏艺圃家族是闽粤一带五代相传的剪瓷雕世家。他们手下的剪瓷雕作品栩栩如生,近百年来在闽粤一带深受欢迎。作为诏安沈氏艺圃第四代传人,今年62岁的沈振泽从14岁起,边读书边跟着祖父沈淮东学习剪瓷雕技艺,至今已有48年。
“提到我的祖父,就不得不从我的曾祖父说起。作为沈氏艺圃第一代传承人,我的曾祖父沈丁仙是本土有名的建筑师,早年学艺归来后,便开始为街坊邻居建房修庙,用剪瓷雕美化屋脊自然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工序。”沈振泽说。
沈振泽表示,其曾祖父沈丁仙的剪瓷雕技艺,尤以贴雕飞禽走兽而闻名于闽粤一带。位于诏安的文昌宫,至今还保留着沈丁仙当年创作的雄狮、麒麟、梅花鹿、仙鹤等作品。
沈振泽的祖父沈淮东,是沈氏艺圃第二代传承人,他的手艺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的祖父沈淮东自幼苦学剪瓷雕技艺,18岁出师便到漳浦建白鹤寺,到云霄建白塔寺,然后还在诏安先后修建西坛大祠堂、大庙、斗山岩、塔桥庵、白石庵、东沈泰山妈祖庙等古建名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相继修建南山寺、甲州大庙、梅岭港庙、外凤庙等。”沈振泽对祖父尤其钦佩,祖父将其擅长的各类剪瓷雕技艺悉数传授给他,助他在剪瓷雕这条路上行云流水、一路攀升。
沈振泽介绍,剪瓷雕在闽台地区乃至东南亚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在那些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园林建筑中,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装饰。“这门艺术融合泥塑、绘画、雕刻之所长,每一组作品既有鲜明的内容和寓意,又色泽明快、釉面透亮、交相辉映、极富动感。”如今,沈氏家族已有8支剪瓷雕创作队伍,相关从业人员100多人,业务量占全县的90%以上,业务范围也扩展到广东等相邻省份。
作品不再“高高在上”
剪瓷雕虽是一门百年民间工艺,但因多年来只出现在庙宇、祖祠、寺院的屋脊上,“远离”人们的视线,所以长期以来并不为大众所熟悉。
因为一次意外邂逅,沈振泽萌发出把剪瓷雕“请下楼”的想法。“2007年,我接待了一支大规模师生参访团,大家兴趣浓厚、兴致勃勃地跟着我爬上屋顶参观那些精美的剪瓷雕作品,虽说参观人员都在领略后惊叹不已,但翻墙爬壁也着实让人费劲,且有诸多不便和危险。”沈振泽回忆道。
“看着那浩浩荡荡登屋顶的场面,我突然觉得,应该想办法把剪瓷雕搬下来,让大家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欣赏到这绝妙的工艺。”说干就干,沈振泽找来了竹筐、筛子、木板等材料作为底座,经过染色、补料,按比例做成基本模型,再贴上各种颜色、形状的瓷片,一个可以拿来拿去的剪瓷雕工艺样品就呈现在眼前。
从原本的“只可远观”到如今可制作成工艺样品“零距离”观赏,剪瓷雕这门技艺的知名度一下子提高许多。“不过,剪瓷雕从屋顶走向大众市场,不仅是形态缩小这么简单,还要进行工艺改良,并在创作上融入更多现代元素。”沈振泽认为,未来将通过注入文创元素,并与书画、陶瓷等本土文化元素结合等方式,开发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让剪瓷雕的新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量产。
在沈振泽看来,剪瓷雕的市场化开发,主要面临着经济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权衡。“早在十多年前,台湾企业便引入模具浇筑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虽然效率提高,但是失去古法工艺特有的灵动感。”沈振泽表示,未来在传承发展上还需要进行更多摸索和创新,才能适应不同时代的不同消费需求。
传承需要齐心协力
“要把剪瓷雕技艺学精并不容易,它不仅是个手艺活儿,还要求工匠具有美术功底,同时兼备文学、戏曲、礼制规范等文化底蕴。”说到剪瓷雕的技艺传承,沈振泽颇为感慨,剪瓷雕工艺看似零零碎碎,却糅合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地理和民俗知识,很难创作出如此纷繁复杂的剪瓷雕作品。
“虽然剪瓷雕已揭开面纱为群众所知,但专业从事剪瓷雕创作和购买剪瓷雕工艺品的人少之又少。”沈振泽说,现如今最要紧的就是让这项技艺得到传承。他的儿辈作为第五代传承人,要考虑的不是挣多少钱,而是每年可以教授多少人,才能使这门工艺不会失传。目前,沈氏艺圃也改变只传本家的传统,面向社会招生,并免费教学。
为了让剪瓷雕工艺和诏安书画一样形成规模,当地有关部门早在多年前就制订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剪瓷雕工艺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计划完成对剪瓷雕民间传统工艺的梳理、记录、入档。此外,该县还制定民间工艺历史文献,建设剪瓷雕工艺品展示馆、闽南文化生态剪瓷雕示范点等设施,并在县城郊区建设几十亩剪瓷雕文化艺术馆,让这项百年民间工艺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承,助其走进寻常百姓家。
“我们希望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沈振泽表示,他正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生活,让剪瓷雕传统手工技艺及产品得到更充分的展示,在传承保护上“近于人、近于物、源于生活”,让大众体验到“非遗”就在身边,这才能让诏安剪瓷雕传统手工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来源闽南日报 记者 李润)
剪瓷雕?没听错!这项技艺是选取各种鲜艳的陶瓷碗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需用钳子剪成形状各异的细小瓷片,再用这些瓷片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植物、山水等,成品可装饰寺庙、祠堂、园林等建筑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
最常见的剪瓷雕,是在屋脊上创作“牡丹凤凰”“双龙夺珠”“牛郎织女”等惟妙惟肖的作品。剪瓷雕作品色彩鲜艳、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是闽南地区先人劳动智慧的体现,闽南数千座庙宇宗祠都有它的点缀。
近日,一位出生于诏安剪瓷雕世家的老师傅荣获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称号。他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诏安剪瓷雕代表性传承人沈振泽。
百年绝活代代相承
诏安剪瓷雕是剪瓷雕工艺流派的重要一支,而诏安沈氏艺圃家族是闽粤一带五代相传的剪瓷雕世家。他们手下的剪瓷雕作品栩栩如生,近百年来在闽粤一带深受欢迎。作为诏安沈氏艺圃第四代传人,今年62岁的沈振泽从14岁起,边读书边跟着祖父沈淮东学习剪瓷雕技艺,至今已有48年。
“提到我的祖父,就不得不从我的曾祖父说起。作为沈氏艺圃第一代传承人,我的曾祖父沈丁仙是本土有名的建筑师,早年学艺归来后,便开始为街坊邻居建房修庙,用剪瓷雕美化屋脊自然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工序。”沈振泽说。
沈振泽表示,其曾祖父沈丁仙的剪瓷雕技艺,尤以贴雕飞禽走兽而闻名于闽粤一带。位于诏安的文昌宫,至今还保留着沈丁仙当年创作的雄狮、麒麟、梅花鹿、仙鹤等作品。
沈振泽的祖父沈淮东,是沈氏艺圃第二代传承人,他的手艺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的祖父沈淮东自幼苦学剪瓷雕技艺,18岁出师便到漳浦建白鹤寺,到云霄建白塔寺,然后还在诏安先后修建西坛大祠堂、大庙、斗山岩、塔桥庵、白石庵、东沈泰山妈祖庙等古建名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相继修建南山寺、甲州大庙、梅岭港庙、外凤庙等。”沈振泽对祖父尤其钦佩,祖父将其擅长的各类剪瓷雕技艺悉数传授给他,助他在剪瓷雕这条路上行云流水、一路攀升。
沈振泽介绍,剪瓷雕在闽台地区乃至东南亚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在那些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园林建筑中,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装饰。“这门艺术融合泥塑、绘画、雕刻之所长,每一组作品既有鲜明的内容和寓意,又色泽明快、釉面透亮、交相辉映、极富动感。”如今,沈氏家族已有8支剪瓷雕创作队伍,相关从业人员100多人,业务量占全县的90%以上,业务范围也扩展到广东等相邻省份。
作品不再“高高在上”
剪瓷雕虽是一门百年民间工艺,但因多年来只出现在庙宇、祖祠、寺院的屋脊上,“远离”人们的视线,所以长期以来并不为大众所熟悉。
因为一次意外邂逅,沈振泽萌发出把剪瓷雕“请下楼”的想法。“2007年,我接待了一支大规模师生参访团,大家兴趣浓厚、兴致勃勃地跟着我爬上屋顶参观那些精美的剪瓷雕作品,虽说参观人员都在领略后惊叹不已,但翻墙爬壁也着实让人费劲,且有诸多不便和危险。”沈振泽回忆道。
“看着那浩浩荡荡登屋顶的场面,我突然觉得,应该想办法把剪瓷雕搬下来,让大家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欣赏到这绝妙的工艺。”说干就干,沈振泽找来了竹筐、筛子、木板等材料作为底座,经过染色、补料,按比例做成基本模型,再贴上各种颜色、形状的瓷片,一个可以拿来拿去的剪瓷雕工艺样品就呈现在眼前。
从原本的“只可远观”到如今可制作成工艺样品“零距离”观赏,剪瓷雕这门技艺的知名度一下子提高许多。“不过,剪瓷雕从屋顶走向大众市场,不仅是形态缩小这么简单,还要进行工艺改良,并在创作上融入更多现代元素。”沈振泽认为,未来将通过注入文创元素,并与书画、陶瓷等本土文化元素结合等方式,开发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让剪瓷雕的新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量产。
在沈振泽看来,剪瓷雕的市场化开发,主要面临着经济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权衡。“早在十多年前,台湾企业便引入模具浇筑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虽然效率提高,但是失去古法工艺特有的灵动感。”沈振泽表示,未来在传承发展上还需要进行更多摸索和创新,才能适应不同时代的不同消费需求。
传承需要齐心协力
“要把剪瓷雕技艺学精并不容易,它不仅是个手艺活儿,还要求工匠具有美术功底,同时兼备文学、戏曲、礼制规范等文化底蕴。”说到剪瓷雕的技艺传承,沈振泽颇为感慨,剪瓷雕工艺看似零零碎碎,却糅合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地理和民俗知识,很难创作出如此纷繁复杂的剪瓷雕作品。
“虽然剪瓷雕已揭开面纱为群众所知,但专业从事剪瓷雕创作和购买剪瓷雕工艺品的人少之又少。”沈振泽说,现如今最要紧的就是让这项技艺得到传承。他的儿辈作为第五代传承人,要考虑的不是挣多少钱,而是每年可以教授多少人,才能使这门工艺不会失传。目前,沈氏艺圃也改变只传本家的传统,面向社会招生,并免费教学。
为了让剪瓷雕工艺和诏安书画一样形成规模,当地有关部门早在多年前就制订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剪瓷雕工艺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计划完成对剪瓷雕民间传统工艺的梳理、记录、入档。此外,该县还制定民间工艺历史文献,建设剪瓷雕工艺品展示馆、闽南文化生态剪瓷雕示范点等设施,并在县城郊区建设几十亩剪瓷雕文化艺术馆,让这项百年民间工艺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承,助其走进寻常百姓家。
“我们希望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沈振泽表示,他正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生活,让剪瓷雕传统手工技艺及产品得到更充分的展示,在传承保护上“近于人、近于物、源于生活”,让大众体验到“非遗”就在身边,这才能让诏安剪瓷雕传统手工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来源闽南日报 记者 李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