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聚才成势 聚智兴业
涵江区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共振同兴

  本报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作为冉冉升起的现代产业强区,近年来,莆田市涵江区积极推动人才工作,发挥主导产业与行业人才之间的相互集聚效应,大力实施“以党建链串联产业链、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以人才链支撑创新链”的“四链融合”工程,将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胜势,全面引领产业蓄势腾飞,为涵江绿色高质量发展赋能。
  以产聚才 厚植发展优势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涵江区对标全市13条重点产业链,坚持创新引领,聚“链”成势,向“新”发力,打造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涵江区以产聚才,通过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广聚产业发展急需的英才,让人才链为产业链、创新链提供技术支持等关键作用。
  位于莆田高新园区的依吨多层电路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企业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蹇锡高及其创新团队合作,解决了无线通信向高频化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自主研发的高精密印制电路板产品打破长期以来由外国巨头垄断的局面,实现关键技术100%自主可控。
  企业项目负责人唐瑞芳说,“借智登高”,公司先后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军工标准及行业标准,先后获得发明专利17个、实用新型专利48个、软件著作权4个,为国内超高层电路板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不久前,依吨荣获福建省“瞪羚”企业荣誉称号。
  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海一百食品有限公司,几十年来专注生产健康食品,特别是鲍鱼罐头畅销东南亚市场。“不创新必遭淘汰,不懂市场更要出局。”总经理蔡晟深知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陆续引进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博士付力才等,组成“莆田优势水产品精深加工团队”,在生物工程、食品加工、食品纳米科技方向等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发。“出发点就是让鲍鱼汤汁更加鲜美,并降低成本,让更多人吃得起好吃的鲍鱼。”
  产业人才集聚,推动涵江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如今,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世界级啤酒生产基地、全国最大即食海带生产基地、全国首家实现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大规模应用量产企业等落户涵江;云度新能源汽车在全省首家扬帆“出海”挺进欧洲市场;华佳彩、福联、依吨等面板、芯片电子信息龙头企业,成为全省“增芯强屏”战略的重要一环……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在涵江风生水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总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市第一。
   做优服务 营造人才“磁场”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涵江区历来尊重人才、厚待人才、成就人才,通过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家门口”好学校建设计划等,着力解决人才工作的“关键小事”,营造人才生态“强磁场”,提升人才归属感,让四海人才扎根涵江,携手开启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美好旅程。
  立足区域特色,涵江区持续推出服务“礼包”,释放爱才留才诚意。中国海峡人才市场涵江工作站积极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聚焦人才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就医就业等,实行“清单推进”“办结销号”制度,确保人才问题需求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实。
  开学在即,为解决人才反映的子女入学办理流程不明晰、学位安排不满意等问题,涵江区委人才办牵头,全面摸排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需求,加强部门联动,做好人才子女优质学位的统筹安排和答疑解惑工作,进一步规范办理流程,形成闭环机制,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结合“人才活动日”活动,涵江区持续推进人才服务政策实施,组织开展各类人才活动,依托5家人才驿站、5个“人才会客厅”,打造会客交友、休闲养生、团建聚会等新型人才交流空间;打造人才服务管理平台,通过数据整合、上传、分析,实现人才信息查阅、科创平台汇总、补助资金发放预警,推动“壶山兰水聚英才”人才工作落地落细。截至目前,全区共有高层次人才994人。其中,省级高层次人才50人,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32人,市级高层次人才938人。
  在对台籍人才服务方面,涵江区成立闽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台湾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基地、涉台检察官联络室等,并设立全流程服务专门窗口,以优质的服务让台籍人才专心在涵工作。今年6月,闽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被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授予“闽台青年服务站”称号。
  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更有为。作为全市唯一被列为省级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的县区,涵江区不断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搭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双福“青春小镇”等青年友好型文旅基地,加快青春驿站、青年之家建设,推动“青聚涵城”小程序上线,进一步提升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吸纳力和承载力。
  才聚产兴 向新攀高发展
  产业吸引人才汇聚,人才赋能产业发展,“千里马”竞相奔腾新时代,为涵江能级跃升带来良性循环的驱动力。
  连日来,福建威诺数控有限公司智能工厂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条条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看着生产运转良好,技术总工何凤琼十分欣喜:“能从事热爱的本职工作,与公司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社会发展事业进行融合,我感到由衷高兴。”曾在四川等企业任电气高级工程师的她,后经人才引进来到威诺数控。基于这个优质平台,她在高端装备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
  随何凤琼走进智能工厂指挥中心,订单派程、生产线数据采集、产品质量跟踪、追溯等在屏幕上一目了然,达到智能控制与管理。她介绍,智能工厂投用前,机械加工车间生产环节每班至少需要15个技工和6个辅助人员,人力成本是一笔不小开支。智能工厂投用后,节约人力80%、提高效率50%、综合效能提高62%,基本实现用自己的机械加工自己的机床,并在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领域进行应用,打破长期依赖进口的格局,实现国产化替代。今年4月,威诺数控展出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获得我国数控机床的最高奖项“春燕奖”。
  在农业生产一线,新质技术的创新、掌握和使用,同样需要更多“新质人才”。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林叶熊,是莆田市农业产业的“红人”。这几天,他在莆田市首推种植的“清优308”功能稻新品种获得丰收,上门订购的粮食客商络绎不绝。
  原从事无人机行业应用的林叶熊,回乡看到一场强台风让“希望的田野”颗粒无收,体会到农业靠天吃饭的无奈,于是决定跨界走科技兴农产业化之路。他成立了信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莆农网约”智慧农机平台,推进莆田市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进程。在山区建立4个农业示范基地,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云上”农作物实时监测、种植监管,降低农资成本的同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他说:“我是门外汉,只能边干边学,希望越来越多硬核科技走进农田,让‘体力活’变‘技术活’,‘靠经验’变‘靠数据’,‘会种田’变‘慧种田’,现代农业朝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人才支撑产业突破发展,展现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发展成效和生动实践,牵引着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成为涵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来源:湄洲日报 通讯员 陈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