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惠安县吹响人才“集结号”
“引育留”让人才“近悦远来”
  本报讯 近年来,泉州市惠安县吹响人才“集结号”,以“热辣滚烫”的初心开展引才、育才、留才工作,有效改变人才紧缺的被动局面,形成“凤凰来栖”的强磁场。
  栽好引才“梧桐树”
  “企业平时抓生产、追效益,对人才政策不够熟悉,这次宣讲活动真是太及时了!”参加人才政策宣讲活动的重点企业负责人感慨收获颇丰。
  “我们紧扣惠安本地人才、产业需求和市场主体需要,依照‘差什么引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一对一’支持、‘点对点’突破,特别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领域、新赛道,‘量体裁衣’制定人才新政,力争打造更加科学完备的政策体系,确保人才政策可落地、好落地、快落地。”惠安县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惠安县委人才办梳理汇集全县人才政策文件53份,高度提炼全县“普适性”人才政策17项,包括创新创业支持、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入学教育等各类人才激励扶持政策。深入开展“进基层 送政策 问需求 优服务”活动,全力打通人才政策服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在全县12个镇、2个工业园区,及农业、制造业等领域举办人才政策专场宣讲会20场,向302家企业宣讲相关业务知识,实地走访企业(人才)218家(人)次。
  释放育才“新效应”
  惠安石雕工艺源远流长,名匠辈出,石雕世家数以百计。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培育高层次、高素质的雕艺复合型人才?
  惠安县给出了答案——积极培育专业化雕艺工匠,增设职业院校雕刻工艺专业,订单式培育输送企业需求雕艺人才2000多人;邀请高校教授举办各类技能培训活动;开展雕艺人才高级研修班;组织雕艺从业人员参加各类知名展会赛事,通过参展“走出去”、办赛“引进来”,打响“惠安雕艺大师”知名度。
  如今,惠安县以校地共育、企业订单式培育等模式,为雕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企业家+大师+工匠+产业工人”立体化人才支撑,打造新时代雕艺人才“蓄水池”。
  为了更好地培养、吸引和凝聚高层次人才,惠安县在省市首创“博士菁英汇”,实现学术交流、成果转化、政策咨询、引才荐才、产学合作、项目推荐和建言献策等7项功能,借助“产业大脑”助力高质量发展。自2021年11月首届活动启航以来,吸引近400名博士参与,先后促成何奔等10名医学博士在惠建立“名医工作室”、黄毅斌等8名农业博士在惠落地项目,引导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投资基金返投惠安半导体产业。
  不仅如此,惠安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推出基层优秀青年医师培养计划,从12家镇卫生院遴选17名优秀青年医师作为培养对象;开展教育、卫健人才“百人汇”行动,采取积分制方式评选优秀人才,新增中职教师专技人员378人;推动石化、建筑、雕艺等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试点承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自主认定取证100人。
  据统计,惠安县拥有各类人才14万余人,省级高层次人才50人、市级高层次人才248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人、省引才“百人计划”团队2个、省产业领军团队2个。创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以上人才平台40多个。
  厚植留才“软环境”
  人才如雨后春笋涌现,靠政策更靠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
  惠安县给出了行动——组建4支人才服务队伍,分片区到各乡镇、各园区宣讲人才政策,提供“即时咨询、全程帮办”服务,实现各领域全覆盖的宣传效果。
  依托县就业和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在泉州市(惠安)人才创享中心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设置绿色通道、服务专窗,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
  优化联络机制,依托各镇建立人才工作联络群12个,不间断向各乡镇、园区的企业推介惠安人才政策,实现“点对点”精准高效服务,近200个企业(人才)通过线上平台获得帮助。健全完善智能、便捷、高效的人才服务平台,“一对一”提供个性化服务套餐,办好人才“关键小事”。
  围绕人才所想所需,落实落细泉州市优才服务提升行动,今年出台的《进一步加快青年人才集聚惠安的若干措施》,从升级生活补贴、安居保障、创业支持、科研资助、聘用补助、引才渠道、专项招聘、医疗保健、惠才品牌、优才服务等十个方面,让惠安成为青年人才的向往之地。
  据统计,惠安深化实施人才“港湾计划”、落细“涌泉”行动以来,集聚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吸引2358名高校毕业生来惠就业创业,其中,省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201人;兑现省级ABC人才奖励金86.5万元、工科类青年人才奖励金399.05万元;组建人才服务专班,进驻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提供“一对一”政策咨询、全天候人才项目申报辅助和待遇兑现等服务;推出“惠安人才专属定制联名卡”,为人才提供专属折扣优惠,发放“人才贷”“涌泉贷”等275笔,授信金额7043万元;着力打造集人才政策宣传、对话交流、项目对接、人才培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服务平台,建设16个人才之家,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过得好。
  (通讯员 林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