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科学家风采
向海问药 点贝成金
——记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其清

  人物名片
  张其清,1954年生,福州市晋安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二级教授,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24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他开创胶原基材料引导组织再生(GTR)新理论和新技术,成功研发全球首个利用废弃贝壳制造的体内植入高端医疗器械产品。
  过去一年,张其清收获良多——新添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两个身份,经营的企业年销售额逆势增长近30%,在生物医学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对他一直以来不懈奋斗的回报。从来自农村的辍学少年,到享誉全球的科学家,在获得这些成就之前,张其清的奋斗之路并不好走。凭着一股“死磕”的劲儿和立志报国的信念,一个又一个创举在他的手底下诞生,而他还在期待着,书写更多新的传奇。
  天道酬勤 后来居上
  1954年,张其清出生于晋安的一个农村家庭,家中6个孩子,他排行老大。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但为了托举弟弟妹妹读书成才,不得不中断学业,工作赚钱。
  1975年,他因工作表现良好,获得到厦门大学学习的机会。他明白,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已经来临——在当时,他的工资有30多元,跟大学毕业生差不多,若此时去读书,不仅要放弃原来国企的工龄、资历,连收入也没有了。但对知识的渴望让他很快做出决定:不要工资,要上学!
  到大学能跟得上吗?张其清用勤奋给出答案:能,而且还学得很好!
  当时,他进入了专业性很强的化学系高分子专业学习。为了不落人后,他没日没夜地学。曾经的工作经历也在学习中派上了用场,在油墨厂工作期间,他常常开展高难度的化学实验,大学的实验对他来说易如反掌。慢慢地,张其清从学习成绩倒数进步到名列前茅,但也因此戴上了厚厚的眼镜。
  1978年,张其清作为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刚开始,从化学跨到生物医学,他不太适应。“上班第一天正赶上给比格犬做静脉插管,看到血飙出来,我一下子就晕过去了。”以前都和化学打交道的他,哪见过这血淋淋的场面。
  为了尽快融入工作,他写信给远在厦门大学母校的老师,请他寄来了生物学、生物化学专业课本,又跑到图书馆借阅人体解剖学、人体机能学、人体功能学等教材,一次次克服生理不适的主动尝试,一个个加班自学医药知识的夜晚,让他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初窥门径。
  勤奋,也为张其清后面的科研工作埋下了“彩蛋”。“我至今记得,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材最后一章提到的‘胶原蛋白’,让当时的我触动很深。”他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其清很快在行业中崭露头角,作为科研骨干先后承担了十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1992年、1994年,他先后两次破格晋升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最年轻的副研究员、研究员。
  潜心科研 矢志报国
  张其清第一次在医学界大放异彩,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他在国内首次提出“胶原基材料引导/诱导组织再生”这一新理论和新技术,并在1994年申请相关发明专利。
  也许是太超前了,专利一直没有得到审批。当时,有人建议张其清去国外施展抱负,但面对医药、医疗器械行业受制于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情况,张其清很不甘心:“我相信中国可以赶超!”就这样,他坚定地走在申请专利之路上。从天津到北京,他背着大包材料一趟趟跑,一次次给审查员解释说明,整整8年过去,终于在2002年获批。
  尽管如此,由该项专利转化的国产化创新型产品——“医用胶原膜”和“医用胶原修复膜”仍然比西方国家早三年用于临床。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尼曼评价:“这项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是临床医学上的一次革命。”
  张其清的成功,被全世界看到了。当时不少海外公司想要高薪聘请他,但他都婉言谢绝。“我的根在祖国,我要用我所掌握的知识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
  以振兴民族品牌为使命,“死磕”专利的那些年,他也一点儿没闲着。在20世纪90年代,他在国内首次转化成功“可吸收外科缝线产品”,结束了该类产品只能依靠进口的历史。他还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可吸收外科缝线国家行业标准(YY1116-2002)。
  为培养人才,多年来,他奔走于福建、四川、天津、浙江、河南、广东、北京、山东等地,搭建了多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平台,为各省市生物医药发展添砖加瓦。
  在国家需要的紧急时刻,这位扎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第一时间站出来。2003年4月,“非典”暴发,天津是重灾区。彼时,张其清正在厦门大学忙着组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一个电话从天津打来:“张教授,有一个非常紧急的任务要交给你。目前天津的‘非典’疫情非常严峻,预防、灭活病毒的工作迫在眉睫。希望你在一个月内,研发出‘非典’病毒灭活预防的药物。”电话那头,天津市科委领导语气紧迫。
  得知情况后,张其清第二天便搭乘最早的航班飞往天津。那时,没几个人敢往疫区跑,机舱里空荡荡的。研发时间紧任务重,他组织团队买齐了锅碗瓢盆等全套生活用品集体搬进实验室。终于,历经二十几个日夜的奋战,“非典”病毒灭活消毒凝胶研发成功,迅速被运往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次次的努力与付出,见证了张其清的拳拳报国之心。
  点贝成金 引领全球
  在外奔波多年,50多岁的张其清回到家乡时,发现福州的生物医药发展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于是,他毅然选择创业,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转化落地,推动产业发展。2013年,他创办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家乡丰富的山海资源,向山海问药。
  创业初期,可谓处处“烧钱”,公司却没有一分收入。“那时候,张教授就用自己的工资卡给我们发工资。”行政人事主管张玉元是公司“元老”,她见证了早期公司资金紧缺时,张其清与爱人袁平掏出积蓄、借钱,维持公司运作。当时已经退休的袁平还学招人、学拍地、研究市场、洽谈合作……
  研发周期长、成果转化难是“困”死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的难关,但在吉特瑞公司,这反倒不成问题。这一切,再一次得益于张其清的“死磕”。
  张其清生长在咸鲜海风浸润的榕城,自幼便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情结。2005年,已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的张其清回到家乡,一次偶然逛菜市场时,他目睹废弃牡蛎壳被堆成小山,在叹惜海洋废弃物污染的同时,萌生了“能把它们利用起来就好了”的念头。
  彼时全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被进口产品垄断,骨修复材料价格比黄金还贵。“与其在‘卡脖子’赛道追赶,不如另辟蹊径!”于是,他拎着菜篮子走进了海鲜市场,在别人诧异的目光中,将腥咸的牡蛎壳一一拾走。
  在实验室里,张其清发现,牡蛎壳富含碳酸钙,还含有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铜、镁、钾、钼、磷等,其降解轨迹竟与人类骨骼再生高度契合。但要让贝壳转化为医用材料,需要跨越的何止山海——纯度、孔隙结构、力学性能、降解速率,每个参数都是横亘在前的科学险峰。
  十八载春秋流转,六千多个昼夜更迭,张其清带着牡蛎壳走南闯北。当其他人在传统赛道追赶时,他与团队在显微镜下创造着全新的“贝壳魔法”:独创的转化控制工艺,让牡蛎壳变成“骨修复材料”,当这种“会呼吸”的材料植入后,毛细血管如春藤般攀附孔隙,新生骨组织在天然材质的引导下悄然生长,最终与材料融合,实现组织器官的再生性愈合。
  2023年5月18日,经国家药监局评审,由张其清团队全球首个利用废弃牡蛎壳研发的骨填充材料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全球首个贝壳源“骨修复材料”横空出世!这项“点贝成金”的突破,让废弃牡蛎壳摇身变为每克价值数千元的医疗黄金,该产品不仅生物相容性好,而且成本低,治疗效果好。中国智造的“海洋骨骼”正式在世界医疗版图上镌刻下了新的坐标。
  “该产品的问世,也许是开创了中国自青蒿素以来,在全球首次开发成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受众面广且量大的体内植入高端医疗器械的先河,成为向海问药的典范,引领了国际该领域的前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委贺西京教授说。
  “骨修复材料”之外,张其清及其团队深耕“蓝色药库”,先后研发了“医用胶原膜”和“医用胶原修复膜”、一次性使用闭合夹、可吸收外科缝合线等。在科研一线奋战40多年,张其清获得的个人荣誉累计40多项,科技奖50多项,发表论文720多篇,主参编论著标准等15部,授权发明专利270多项,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9个。
  随着产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来自意大利、俄罗斯、芬兰、丹麦等国家的科研人员纷纷来寻求合作。
  如今,年过七旬的张其清每天仍坚守在科研一线,透过实验室窗口的玻璃看去,他的眼里仿佛跳动着海洋的波光,“我要让中国智造在更多领域掀起‘蓝色风暴’”。
  (来源: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