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科学家风采
吴青峰:创新就是要做没人做出来的东西

人物名片
  吴青峰,1982年生,福州福清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
  导师,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担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遗传学会委员,北京医学科学健康学会副会长,北京细胞生物学会理事。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人类前沿科学奖、美国马里兰干细胞研究基金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
  师奖等奖项,在下丘脑发育、功能和肿瘤等方向取得了突出成绩。
  “创新就是要做没人做出来的东西。”谈及十余载科研生涯的坚守与突破,吴青峰语速不快,笑容舒展,脸上不时露出浅浅的酒窝,让人感受到一份从容与笃定。
  这是一个“从0到1”的创新故事。从福清一中的课堂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实验室,再到中国科学院的独立团队,吴青峰一步一个脚印,带着福清人敢拼、敢闯、敢突破的精神特质,用近乎执着的坚持,致力于在脑神经领域开辟一条原始创新之路。
  少年怀志 踏入生命科学领域
  1982年,吴青峰出生在福州福清。当时,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大批融籍华人华侨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家乡,带动福清这座小城迅速腾飞。吴青峰的童年就在这片热土上度过。“福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向上的氛围,对我成长的影响很大。”他回忆道。
  在初中时,吴青峰就显露出对科学的向往。彼时,正是全球航天科技飞速发展的黄金期,每当报纸上出现航天新闻时,他总是趴在桌上望着报道出神,“我还一度希望报考航空航天的相关专业”。
  然而,一场家庭变故改变了他的志向。高中时期,吴青峰的爷爷因病去世,临终前对家人说:“家里应该有一个学医的人。”这句话让少年吴青峰深受触动,也让他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当时我想,也许可以尝试从事生命科学领域,做一些更贴近生活、更能帮助别人的事情。”
  怀着这份信念,2000年,吴青峰考入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随着学习的深入,吴青峰逐渐发现,临床工作并不完全适合自己。他坦言,相比临床实践,他对研究疾病背后的科学机制更感兴趣。
  这种对“未知”的兴趣,将他引向了神经科学领域。“大脑就像一个宇宙,复杂、神秘,而我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吴青峰说,出于对神经科学的浓厚兴趣,2005年本科毕业后,他选择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继续硕士和博士的深造。
  当时,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都依赖进口。但这并没有打消吴青峰的热情,反而激发了他想要追赶国际前沿的决心。“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基础打牢,将来用自己的研究推动这个领域的进步。”
  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吴青峰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那里,他开始专注于研究成体神经干细胞和下丘脑发育,发展并使用单细胞技术破解神经发育和再生。
  在美国的四年,他每天都泡在实验室,白天做实验,晚上分析数据,周末也很少休息。凭借出色的研究表现,他在美国期间陆续获得人类前沿科学奖、美国马里兰干细胞研究基金奖等多项国际奖项。
   孤独求索 勇闯原始创新之路
  在吴青峰的办公室,靠窗的墙边摆着一张略显狭小的沙发,沙发上叠放着一条薄薄的毯子。“回国那几年项目紧张,基本都在办公室睡。”吴青峰语气轻松,却难掩背后的艰辛。
  2017年,吴青峰结束海外的学术研究,回到中国科学院,加入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他毅然放弃在国外已有所积累的研究,选择了一条少有人涉足的道路——研究下丘脑发育、功能与疾病领域,探索它们对于青春期肥胖和颅咽管瘤的影响。
  “下丘脑就像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控制着代谢、体温、摄食行为、昼夜节律等指标。”吴青峰解释道,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对于不同脊椎动物的下丘脑发育,我们却知之甚少。
  为什么要选择走一条未知的路?“如果完全按照国外的研究方法做,我们永远无法实现超越。”吴青峰直言,创新就是需要漫长的探索,但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起步阶段的四五年,吴青峰和团队几乎是在“摸黑”前行。“就像走独木桥,没有现成的道路,没有同行一起走,所有东西都要自己慢慢摸索。”吴青峰回忆道,那种孤独感特别明显,甚至许多人不了解,也不支持这个领域,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和团队的坚持。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开展广泛的跨学科合作。“实验室的条件有限,我们就把一个大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然后去全国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谈起科研过程,吴青峰平静的语调中透出一份坚持与耐心。“每次合作都需要拿出成果来说服对方,建立信任的过程并不容易,但这是打开新领域的必经之路。”
  经费压力也一直是绕不开的问题。为了保证实验室的运转,他设立了一些相对“安全”的小项目,用它们的成果争取经费,再将资源投入到高风险的核心研究中。“安全的小项目是生存保障,但真正的科学价值往往藏在未知和高风险中。这就需要我们在生存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吴青峰说道。
  经过多年坚持,吴青峰和团队在颅咽管瘤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对于这种儿童和成年人都会发生的颅内肿瘤,传统治疗方式是高风险的开颅手术,而吴青峰团队开发的新药希望通过靶向治疗取代手术,减轻患者的痛苦。“目前药物在实验室已经取得显著效果,但离真正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这条路虽然漫长,却充满希望。
  厚积薄发 破解肿瘤治疗难题
  2024年12月19日,吴青峰团队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系统揭示了颅咽管瘤的发生与发展机制,筛选出一系列潜在治疗药物,为这一疑难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颅咽管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它长在下丘脑—垂体轴区域,对周围脑组织侵略性较强,常常引发严重的内分泌和代谢问题。”吴青峰介绍,目前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手术风险高,复发率也不低,很多患者术后还会面临激素紊乱或代谢障碍等长期健康问题。“所以我们想找到一种不用手术的方法,通过药物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
  带着这样的应用目标,吴青峰从基础研究入手,联合医院和科研机构,首次成功构建了高度还原颅咽管瘤特征的精准动物模型。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填补了以往研究中缺乏可靠模型的空白,还使研究者能够在实验室中系统观察肿瘤的发展过程,为后续的药物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精准动物模型,下一个挑战便是从千药中觅良方。吴青峰和团队利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从3100余种药物找到74种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的候选化合物。其中,一种名为苯磺酸氨氯地平(SAB)的传统降压药表现出非凡的潜力。吴青峰说,这一发现不仅为颅咽管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药物开发方向,也为其他类型脑肿瘤治疗策略的探索提供了研究范式。
  “脑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机理上,而是要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吴青峰强调。在他看来,传统的“从机理到应用”的科研路径效率较低,特别是面对脑疾病、社会老龄化等紧迫挑战,中国科研更需要走出一条以应用目标倒逼基础研究的创新之路。
  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脑科学都被列为重点前沿科技项目,这为集中资源攻克“卡脖子”难题提供了契机。而吴青峰团队的研究正与这一目标不谋而合。“脑疾病的研究不能靠单打独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吴青峰说,以颅咽管瘤研究为例,研究团队从一开始就围绕患者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如传统手术的局限性,以及肿瘤对周围神经信号的依赖进行设计。最终,这些实际需求指引着他们在基础研究中寻找答案,反向推动应用突破。正是这种方式,让研究成果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我们做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在努力让它能服务现实。”吴青峰说。他相信,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微观和宏观的结合,脑科学、临床医学、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为人类健康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来源:福州日报作者:唐蔚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