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银龄人才服务乡村振兴
用敏锐与温情唤醒沉睡小山村
——省委党校退休教授王秉安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王秉安(站立者左一)在村民导游员培训班结业式上讲话

  5月6日上午,身上埋着心脏起搏器,衣兜里放着速效救心丸,80多岁的王秉安教授背着双肩包出发了。
  王秉安,曾从事区域竞争力研究、县域发展战略研究、平潭开放开发研究、两岸乡土文化社区研究等,2004年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退休。之后,受邀为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特聘教授,负责一个系的教学工作。2015年底,王秉安面临第二次“退休”后的价值重构。一次偶然的屏南之行,他与北墘村的黄酒文化相遇,从此将学术智慧与人文情怀倾注于这片土地。十年间,他往返北墘村百余次,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每一步,用学者的敏锐与长者的温情,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小山村。
  这一次,他是与福建农林大学动物学院老院长王寿昆教授一起,去北墘村与村民吴善寨对接稻螺种养共生项目。
  缘起黄酒
  “王教授,去我老家走走吧!”
  2015年底,闲不住的王秉安正闲得慌。此时,过去一起做课题研究、时任福建江夏学院党政办主任韦信宽正好一家人要回老家——屏南,他就随车去,参观了好几个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在黛溪镇,他和镇党委书记苏罴谈到文化的话题时格外投缘,从晚上7点多一直聊到午夜。最后,苏罴邀请王秉安冬至节再来。
  冬至那天,王秉安夫妇一大早从福州长途汽车站乘坐中巴车,到屏南县城关,再辗转50多千米到达黛溪镇北墘村。
  北墘村的南面是寨下山,背面是天平顶山,两山之溪叫莒溪,溪水潺潺自西而东,村落沿着莒溪两岸而建。这里酿酒特别是冬至酿酒具有千年的历史,但是一直默默无闻。
  “场面格外火爆!”当晚,王秉安被震撼到了。他说,整个村灯火通明,家家户户门前都架起炉灶蒸糯米,门前还摆着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一壶酒,过往的客人,哪怕是同村的,都会被热情拦下品尝。原来这是当地的风俗,“谁家今夜糯米被吃得多,今年酒就酿得好。”
  这个偏僻山村的震撼场景,让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是饮食习俗,更是活态文化遗产。从此,王秉安开启了意想不到的人生之旅。
   唤醒山村
  回到福州,王秉安立即联系福州大学阳光学院领导,讲述北墘村酿酒的震撼场景,建议师生暑假“三下乡”活动移师北墘村,得到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自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暑假、冬至节,王秉安带领志愿者百人团赴屏南县黛溪镇北墘村助推乡村振兴项目,先后为该村策划举办了村民导游员培训班,创作了北墘黄酒文化漫画墙和北墘村导览体系,支持村民创办北墘珑泉客栈、吴妈妈乡愁美食馆等,策划并邀请省老年书画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赴北墘开展采风活动,积极参与北墘一年一度的黄酒节,挨家挨户走访挖掘乡贤事迹,建立北墘乡村振兴故事馆。
  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地,渐渐地唤醒了寂静的山村。村民和在外乡贤参与家乡发展的积极性得以充分激发。2019年春节,乡贤们自发设立“北墘奖教奖学基金会”,共筹捐基金达130万元,吸引了大批村民子女返村入学。在王秉安的热心帮扶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墘村容村貌得到改观,民风越来越好,进村7千米长的省道连接线全面拓宽改造成二级公路,有力带动了该村黄酒酿造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2019年以来,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落、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福建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国家3A级景区、获得省乡村振兴试点村项目800万元和省提升传统村落项目600万多元的资助。全村酿酒的规模翻了好几倍,从自给自足,到现在面向市场,酒的销售价格翻倍。
  “感谢北墘”
  前不久,王秉安在省退休干部工作指导中心看到一则银龄人才名单,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王寿昆教授引起了他的兴趣。
  原来,北墘村村民吴善寨这些年种田积极性很高,可是收入不高,有时甚至还亏本。这件事一直牵挂在心。王秉安立马联系王寿昆,并与吴善寨对接……这一次,王寿昆带着田螺的项目,尝试在稻田里养殖田螺,手把手帮吴善寨选地、挖沟、引水。王秉安说:“我是一名学者,手上没有项目,但是我尝试唤醒村民,只要村民肯干愿意干,我就要想办法帮助。”
  乡贤吴善远说:“北墘是我的家乡,全村都姓吴,我返乡做事可以理解。王秉安教授,一个80多岁的老人家,又不是姓吴,又没有亲戚在这里,跟这个村一点都没有关系,却十年如一日来村里做事,我真被感动了。”据了解,吴善远的企业在厦门,原本回家乡只是履行净水行业的一项业务。2020年,他和村主任一起去镇政府的路上,听说了王秉安的事迹。此后,两人多次相互接触,在王秉安鼓励下,吴善远努力帮助家乡开拓黄酒市场,并对黄酒进行创新,生产起泡酒,正在申请国家专利。2024年,在王秉安的帮助下,吴善远创建了退役军人驿站民宿。目前,吴善远正在申办投资建酒厂。
  十年里,王秉安自掏费用20多万元,100多次单独或带队深入北墘村。村民反映,黄酒节期间,王秉安的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都来北墘村帮忙干活,村里妇女想学广场舞,王秉安就把老伴带上来教跳舞……据了解,王秉安还深度帮扶后章古树群项目、北墘环村山道绿化美化项目,正在帮助推进长桥镇农业新质生产力项目。然而,王秉安却说要感谢北墘,让他至今仍活跃在乡村振兴研究领域,一直还处于服务乡村振兴前沿。
  这十年间,王秉安往返北墘的车票累积成叠,从69元的大巴到120元的拼车,这条学术反哺乡村的路他走得踏实而坚定,也彰显银龄人才的社会价值。
  王秉安一心扑在北墘的乡村振兴路上,也收获了北墘的反哺。当地一名乡镇干部感慨,王秉安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或许可以模仿,但王秉安这人或许难以复制。这名干部的话,说出了北墘村民想说的心里话。
  (通讯员 刘维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