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思维”厚培科研人才创新沃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使用和评价上要有“破圈思维”,让青年科研人才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加速奔跑、大展拳脚,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不息的动能。
破除“短视思维”,下足“栽种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的繁茂葳蕤,离不开精心呵护周期变化,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亦然。青年科研人才虽有天赋加持,但更多的还是“十年磨一剑”,“拔苗助长”有违青年科研人才成长规律。要以长远的眼光来培育,保持“静待花开”的耐心。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加快基础学科和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针对人才秉性差异,采取“分段式”培养,细化培养措施、实行精准施教,为“新生代”“中生代”和领军型青年人才量身打造个性化“套餐”,通过擂台比武、结对共促等方式提升人才基础研究能力和核心技术攻关水平。
破除“跟跑思维”,激发“领跑力”。当前,青年科研人才正加速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8岁;北斗导航项目团队平均年龄36岁;“中国天眼”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青年科研人才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在科技发展之路上竖起了越来越多的里程碑。青年时期正处于创新创造力的活跃期与产出高峰期,要多为青年科研人才“搭台子”“铺路子”,给予他们“担纲”机会,投身科研攻关一线,挑战重大科学难题,从“看着干”向“独立干”转变,从“跟着跑”向“领头跑”转变,挑大梁、当主角,勇闯“从0到1”的“无人区”。要深入开展减负专项行动,落实好“少汇报、减考核、强身心”等有关举措,让青年科研人才的“手脚”从不合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轻装上阵“ 跑”,把创新潜能转化为科技发展的不竭动能。
破除“帽子思维”,做好“加减法”。依据学术头衔确定职称待遇、资源配置的“帽子热”扰乱的是科研节奏、影响的是科研生态,削弱的是青年科研人才搞科研的拼劲和热情。破除“帽子思维”,要在“帽子”上做减法,让人才称号回归为反映创新能力和科研贡献的荣誉称号。在人才评价体系的完善上做加法,拓宽人才评价渠道,发挥学术共同体和行业协学会的作用,凭工作能力、科研实绩、创新贡献评价人才,对不同研究性质岗位进行精细化、差异化评价,建立和完善与专业特色、岗位特点、研究性质相匹配的分类评价指标,让多元人才评价的尺子“硬”起来,让青年人才潜心科研、成果涌流。 (郭素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