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智慧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屏南县创新实施“乡村访问学者计划”
  本报讯 盛夏的四坪,青山含黛,溪水潺潺。一场聚焦“屏南经验再思考”的乡村访问学者沙龙正在宁德屏南县四坪村人才驿站火热进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与新老村民代表围坐一堂,在茶香氤氲中展开“古村活化”“城乡融合”等议题的思想激荡。这场跨界对话,正是屏南创新实施“乡村访问学者计划”,探索乡村振兴智力破局的生动注脚。
  为破解乡村振兴智力资源壁垒,构建校地协同赋能新格局,2022年,屏南县在全国首创发起“乡村访问学者计划”,通过政策创新、资源整合与实践深耕,吸引国内高校专家学者扎根乡村一线,形成“地方需求清单—高校人才供给—成果反哺乡村”闭环,实现“知识生产”与“乡村发展”双向赋能。
  以校地合作为纽带,构筑乡村人才磁场。创新建立“政府搭台、院校唱戏、乡村受益”的校地合作机制,依托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校地合作基地,与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家高校及研究机构联合组建全国首个“乡村访问学者计划”联合体。出台相关支持措施,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通过“政策精准供给+需求动态对接”模式,每年由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根据乡村振兴需求,定向推荐不超过20名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学者,以课题研究、咨政服务、学术交流、试验指导、在地实践等形式驻访。对驻访学者给予每人每年最高1.2万元食宿补助、2000元交通补助,对优质项目给予最高10万元奖补,并配套景区免票、医疗绿色通道等“绿色服务”,有效解决专家学者驻访后顾之忧。
  以学术沙龙为载体,打造思想碰撞熔炉。将“学术研讨阵地”嵌入乡村现场,依托乡村人才驿站、文创基地等空间,采取“固定议题+自选课题”双轨模式,举办乡村访问学者沙龙、工作坊、讲座等多元活动,打造“开放式田野”交流平台。吸引驻访学者与乡村干部、新老村民、文创团队围坐论道,探讨“乡村价值再定义”“数字游民与城乡融合”等前沿议题,剖析“古村修复技术标准”“文创产业运营模式”等屏南实践案例,推动学者驻访学术成果转化为村庄发展规划。以“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实践导向,催生出“就地现代化”“去依附发展”等原创理论,形成独特的“屏南智慧”生产链,为县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以驻访学者为媒介,搭建经验传播金桥。将学者驻访成果转化为屏南乡村振兴实践的“流动名片”,学者们系统梳理屏南古村修复、艺术乡建、产业活化等实践案例,通过调研报告、学术论文、政策建议等形式,将屏南实践经验提炼为可复制的理论范式。同时,明确要求学者驻访期间研究成果均需标注“ 屏南乡村访问学者”字样,形成统一的品牌标识,借力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合作机构资源,通过主流媒体及全国性学术平台,持续推介“就地现代化”“开放式田野”等创新模式,推动屏南经验从县域实践走向全国视野。
  自2022年试行以来,该计划已集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19名学者驻访,形成调研成果10余项,并于今年纳入我省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建设内容,构建起“田野调研—理论建模—成果输出”的完整链条。
  如今的屏南,正以“乡村访问学者计划”为支点,演绎着学术星火与乡土智慧的交响乐章,为全国乡村振兴书写着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的屏南答卷。 (通讯员 蒋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