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三明人才政策再升级
“ 1+3+N”全链条体系重构人才生态圈
  今年5月,三明市出台“1+3+N”人才新政,通过扩大认定范围、创新飞地引才、加码安居保障等一系列新招实招,构建“识才—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政策闭环,以“真金白银”的支持、灵活务实的机制、贴心周到的服务,将政策“含金量”转化为人才“吸引力”。三明市委人才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相关政策内容解读如下:
  ● 政策出台背景
  为适应区域竞争态势与城市发展战略需求,三明市以“破局”思维重构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坚持“以用为本”原则,突出“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基础性人才自主培养,各类人才激励使用”的工作主线,系统集成“ 1+3+N ”人才政策体系。即1份主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育服务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统领“引育用留”四大维度;3份配套文件——《三明市人才认定办法(修订)》《三明市人才主要支持政策》《三明市级人才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细化认定标准、支持措施与计划管理;各部门在“1+3”政策框架体系下,根据需要另行制定的 N个操作落实文件,一并构成“主干强、枝叶茂”的山区引才新策略。
  ● 识才评才机制
  进一步突破地域、户籍、年龄、档案、社保、人事关系等限制,拓宽识才引才视野。
  扩大人才认定范围。落实“大人才观”,将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人员、柔性引进人才以及飞地引进人才,均纳入三明市级人才认定对象范围,不受国籍、户籍限制,认定后即可享受相关人才政策;参照省委人才办《关于试点开展省级高层次人才认定“免申即认”工作的通知》,对三明市级人才认定工作部分条款开展“免申即认”。
  拓展人才认定方式。在资格认定制、自主评价制、竞赛选拔制等传统认定方式基础上,新增同行举荐制、特殊认定制,对认定条件之外的人才(含在三明市外认定的地市级及以上层次高层次人才)可“一事一议”。
  扩大人才认定标准。在原有认定条件和标准基础上,扩大对钢铁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高端纺织、竹木、应急培训服务及装备、现代种业、低空经济等三明特色产业链人才认定支持;新增职业教育、文化、社会科学、养老等领域人才认定标准,并完善人才跟踪管理等制度,让人才评价认定体系更加健全。
   ● 人才引进方式
  进一步丰富人才引进方式,形成“海纳百川”的多元化引才体系。
  突出用宜居住房引才。探索设立优质专家人才房(或生态办公区),吸引“两院”院士,或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及相当层次的顶尖人才来三明学术休假、旅居办公;对新引进省级高层次人才给予购房补助或租房补助。按照“求职一张床、就业一间房、安家一套房”的标准,设立和建立运营青年人才公寓,为在三明就业创业人才提供免租金、低租金住房保障,并为市外人才来三明求职提供7天免费住宿服务;三明市级高层次人才及实用型人才,以及市重点企业就业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可免租金入住指定人才公寓,新引进三明市企事业单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或高级技师及以上、副高级职称及以上)、本科生(或技师、中级职称)人才,入住指定青年人才公寓,可享租金优惠。
  突出人才飞地引才。鼓励三明市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飞地”,将新建飞地奖励由原来的受益地财政承担调整为市、县各承担50%;探索异地引才用才模式,对企业在外总部或分公司新引进在三明全职服务人才,及飞地新引进全职服务人才,可不对其在三明缴交医社保作硬性规定,参照三明市全职引进人才进行认定,享受引才补助、职称评聘等政策。
  突出柔性引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短期聘用、退休返聘、对口支援等多种柔性引才方式,以及落实人才消费券等政策待遇,精准对接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建立三明籍在外人才库,完善对接服务机制,引导激励三明籍在外人才回报家乡。经认定的柔性引进人才,按照人才层次,每年可申请相应数量来明免费休(度)假人才消费券。
  突出校地合作引才。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硕士及以上毕业生,探索开展教育(含职业院校)、医疗卫生、科研院所等领域选优生选拔工作,引进储备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在重点高校选聘一批“招才大使”“引智大使”,建立人才招引、信息匹配、成果转化等联系对接机制,聘期内给予每人每月校地合作引才补助。
  ● 人才支持体系
  聚焦发展需求,对人才政策的支持方向作调整优化,推进人才支持政策一册集成,为各类人才提供全周期、多领域的支持保障。
  更加注重产业引才。聚焦三明市特色产业链以及低空经济、跨境电商等重点产业,常态化收集企业技术需求,制定产业人才引育专项措施,对关键产业实行“一产一策”;实施“人才兴链”行动,深化“一产业一院士一团队”“双招双引”智库专家三明行模式,推动产业链特聘专家团省级试点,在具备条件的产业链推广市级试点,对省级、市级试点给予资金补助;聚焦企业重大技术需求,组织开展“揭榜挂帅”科研攻关,对成功“揭榜”的科技项目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同时,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对三明市重点企业新引进的高端人才、青年人才、明籍人才给予企业引才专项补助。
  更加注重平台聚才。聚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人才交流、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等平台,支持三明学院等市内院校将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科研攻关与特色产业链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开展科技副总、产业导师选派工作,推动建设高校、企业双向开放的“共享实验室”,大力推进闽台、海外等多领域人才交流合作;发挥三明技师学院、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工匠学院等平台作用,对晋升为国家级、省级工匠学院的给予配套补助。
  更加注重自主育才。新增技能人才培养补助、产教协同办学补助、技能竞赛补助等支持措施,进一步补齐产业技能人才不足的短板;对教育、医疗卫生、乡村振兴等领域符合条件人才,继续落实人才房奖励、学历提升补助等支持措施。同时,新增人才认定晋级奖励,激励人才不断成长。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