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育留”全链条输送创新基因


本报讯 今年以来,莆田市城厢区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创新技能人才培育模式,着力构建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的技能人才队伍;完善科技人才“引、育、留”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创新一线流动;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擎作用,建强产教融合赋能体系,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筑巢育才 推动技能人才提质增量
“赛事赋能”搭平台。大力实施“壶兰工匠”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已开展各类技能竞赛活动4场,组织千余名高技能人才参加,对赛事获奖者授予证书奖励,并纳入“技能人才库”,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中优先倾斜。今年以来,已培育市级以上技术能手25人,新增高技能人才、专业技能人才172人。
“名师领航”添动力。针对鞋服、食品、工艺美术等产业,邀请高校教授、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等组成“跨界讲师团”,依托“莆阳造物说”“壶兰工匠讲堂”等线上技能培训专栏,累计开展线上培训22期,覆盖学员1800余人次。用好11家国家、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由“大国工匠”郑春辉等技能领军人才通过“师带徒”结对培育1 30余名能工巧匠。
“ 产教联动”育匠才。对接莆田科技职业技术学校,建成烘焙、纺织、电商、汽车等10余个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联合开设复茂食品、华源工贸等“订单班”,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院校支撑”三方联动的产教技能生态链,覆盖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全流程,实现用人主体、培养主体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全区技工院校的技能人才188人,在校生超3000人,为打造我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润泽沃土 科技人才赋能产业发展
筑牢产教“协作链”。对接莆田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联通研究院等院所,组织企业参加产研融合科技成果对接会(莆田专场)、“四链”融合产融对接会等产学研对接活动,邀请国内顶尖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参会,促成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18项,100余名科研人才随项目落地城厢。依托三利谱等企业总部资源,构建“飞地研发”模式,吸引3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入驻。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368.12万元,居全市前列,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4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11.78件。
搭建科研“创新链”。开展科技特派员“订单式”技术输送,带领14家企业获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4家企业获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为企业培育数字医疗、环境工程等领域复合型人才20余人。推动企业“培育+认定”并行模式,遴选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库,进行重点培育、动态管理,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今年来,组织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家,摸底储备入库30家,为研发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
优化宜业“留才链”。实施研发投入分段补助政策,兑现科技奖补资金230余万元,用真金白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成立“科技惠企帮帮团”,建立常态化信息采集与问题解决机制,走访规上企业79家,面对面访谈科研人才100余名,为科技人才营造“近悦远来”的舒心环境。开展“城厢区科技成果推介活动”“科技筑梦创想未来”等科技专场活动8场,吸引300余名科创人才参加,搭建科创人才的交流互动平台。
科技入企 科技特派员注入创新活力
精准匹配送智上门。秉持“需求导向、精准匹配”原则,全面梳理电子信息、新型功能材料、特色农业等主导产业的技术短板,科学绘制人才引进需求图谱,以“ 技术专长、研究领域、服务经验”为依据,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到企领办项目,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今年以来,已选聘47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及11支团队,入驻智康云、天桂等37家企业,构建高效“一对一”服务网络,有效提升科技服务的精准度与实效性。
聚力攻关突破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技术、资源等方面优势,为企业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驱动产业创新升级。在智康云公司,福建理工大学教研室主任熊保平带领团队研发“影像云平台医疗数据要素化技术应用框架”,全力攻克多源异构医疗数据集成与智能化知识挖掘等难题,为企业发展开辟新赛道。在宏耕农业公司常太镇枇杷种植基地,市农科所助理研究员刘小英带领团队推广“莆田山地枇杷生态栽培新模式”,实现枇杷年产值超2500万元,有力推动枇杷产业提质增效。
产教协同双师育人。建立科技特派员担任技术导师、创业导师“双师育人”机制,通过线上线下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示范服务等方式,着力为企业培育一批复合型人才。如,莆田学院教授傅丽君结合科龙环保技术公司的生产经营实际,打造“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人才培育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让学生直面行业前沿与技术挑战,并带领企业团队与学院师生联合攻关,连年在省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佳绩。目前,已有20余名莆田学院优秀毕业生入职该企业,进一步打造“高校育才、企业用才”的良性循环格局。 (通讯员 城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