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人才流动壁垒 深化产学研用融合
近日,泉州市聘任首批53名“产业导师”和15名“科技副总”,这是泉州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创新举措,旨在努力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促进在泉高校、院所、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力高校育人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共同提升。
“产业导师”为校企“把脉开方”
近年来,泉州加快推进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新模式,出台大院大所融合发展14条措施,建成汇聚在泉科研平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创业融资全要素保障于一体的泉州市人才创新服务中心,着力破解人才和创新资源“单打独斗”现象,加快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此次选聘首批53名“产业导师”,就是要发挥行业企业专家、科研骨干、技能人才在产业实践中的经验优势,进一步提升在泉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水平。
“近年来,泉州以强有力的一系列人才政策为高校发展赋能,为校企协同搭建人才互通桥梁,也推动我校人才队伍向‘双师型’转变,更打通了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融入地方产业的通道。”华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缑锦表示,“ 学校将以最大的诚意、最实的举措、最优的服务,支持‘产业导师’和‘科技副总’在校施展才华、贡献力量。”
作为首批“产业导师”之一,全国技术能手、南安窑陶瓷文化研究院院长李锦峰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他表示:“‘产业导师’是连接产业与高校的关键桥梁,履职后将首先参与专业建设,有效促进产业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产业发展引领人才培养。其次是深入参与教学,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再者是通过联合攻关科研项目、转化研发成果,共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服务地方发展的水平。”
“科技副总”打通“最后一公里”
为引导推动高校、院所科研人才有序向产业一线流动,经企业申报、县(市、区)推荐、资格条件审查、需求清单和人选匹配度评审,首批共遴选泉州市“科技副总”15名。
“‘ 科技副总’制度的推行,实现了技术需求与科研资源、研发过程与产业实践、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三个深度融合’。”石狮佳南热熔胶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明协回顾了企业的创新历程,深刻体会到“人才与技术”对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他表示,未来将继续扎根泉州这片创新沃土,以“科技副总”机制为抓手,在生物基材料、功能性热熔胶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争2年内实现两项核心技术突破、培育一支专业研发团队。
作为首批“科技副总”之一,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琦铭介绍:“目前,已与安溪佳友机械等企业在技术对接、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和奖项申报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希望通过‘科技副总’机制,为企业在茶叶采摘和烘焙等环节实现升级。”
此次活动还颁发2024年度泉州市高校“留才奖”。在泉高校将以选聘“产业导师”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构建“亲产业”的专业学科体系,引导更多在泉学子留泉就业创业。
今天的泉州,尊才重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育才成才的舞台更加广阔。泉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各高校、院所、企业以此次“产业导师”“科技副总”选聘工作为新起点,在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中实现双向赋能、多方共赢,在双向奔赴中实现个人价值和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彼此成就。
(特约记者 吴宗宝 通讯员 林小宇)
“产业导师”为校企“把脉开方”
近年来,泉州加快推进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新模式,出台大院大所融合发展14条措施,建成汇聚在泉科研平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创业融资全要素保障于一体的泉州市人才创新服务中心,着力破解人才和创新资源“单打独斗”现象,加快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此次选聘首批53名“产业导师”,就是要发挥行业企业专家、科研骨干、技能人才在产业实践中的经验优势,进一步提升在泉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水平。
“近年来,泉州以强有力的一系列人才政策为高校发展赋能,为校企协同搭建人才互通桥梁,也推动我校人才队伍向‘双师型’转变,更打通了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融入地方产业的通道。”华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缑锦表示,“ 学校将以最大的诚意、最实的举措、最优的服务,支持‘产业导师’和‘科技副总’在校施展才华、贡献力量。”
作为首批“产业导师”之一,全国技术能手、南安窑陶瓷文化研究院院长李锦峰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他表示:“‘产业导师’是连接产业与高校的关键桥梁,履职后将首先参与专业建设,有效促进产业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产业发展引领人才培养。其次是深入参与教学,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再者是通过联合攻关科研项目、转化研发成果,共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服务地方发展的水平。”
“科技副总”打通“最后一公里”
为引导推动高校、院所科研人才有序向产业一线流动,经企业申报、县(市、区)推荐、资格条件审查、需求清单和人选匹配度评审,首批共遴选泉州市“科技副总”15名。
“‘ 科技副总’制度的推行,实现了技术需求与科研资源、研发过程与产业实践、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三个深度融合’。”石狮佳南热熔胶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明协回顾了企业的创新历程,深刻体会到“人才与技术”对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他表示,未来将继续扎根泉州这片创新沃土,以“科技副总”机制为抓手,在生物基材料、功能性热熔胶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争2年内实现两项核心技术突破、培育一支专业研发团队。
作为首批“科技副总”之一,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琦铭介绍:“目前,已与安溪佳友机械等企业在技术对接、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和奖项申报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希望通过‘科技副总’机制,为企业在茶叶采摘和烘焙等环节实现升级。”
此次活动还颁发2024年度泉州市高校“留才奖”。在泉高校将以选聘“产业导师”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构建“亲产业”的专业学科体系,引导更多在泉学子留泉就业创业。
今天的泉州,尊才重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育才成才的舞台更加广阔。泉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各高校、院所、企业以此次“产业导师”“科技副总”选聘工作为新起点,在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中实现双向赋能、多方共赢,在双向奔赴中实现个人价值和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彼此成就。
(特约记者 吴宗宝 通讯员 林小宇)